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钱小娇,赵文凤
[摘 要]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职工团队的主力军。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起各界关注。应当通过完善高校现有青年教师的激励方案、设定完善评价体系以及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做好青年教師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关 键 词] 高校;职业规划;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25-01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庞大的生源需求,高校也不断扩大教师规模,师资扩充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博士毕业生。因此,近年来,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团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新生主力。然而,随着任职时间的延长,科研难度的增加,许多青年教师在其职业发展生涯中面临瓶颈。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道路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发展意愿
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任职最低要求是35岁以下的博士毕业生。这一群体的突出特点包括思维活跃、年轻有活力、富有工作激情、受过高等教育以及严格的逻辑科学训练,对周边的环境有较强的好奇心,愿意探讨并深入挖掘科学问题。在迈入职场之初,青年教师往往拥有十分强烈的发展愿望。然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入职时级别较低,工资不高,对住房等基础生活物质需求大,收入难以满足日常开支。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科研机会以及更高的薪水。
(二)具有明显的发展不确定性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师资队伍缺人情况严重,因此,许多青年博士到校任职之初,就需要担任各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生班级的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以及其他考核压力,青年教师任务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不同的教师对科研、教学、行政等各类工作的接受理解程度不同,随着任职年限的增加,将表现出较强烈的个人选择偏好。
(三)部分青年教师功利化思想较严重
社会上物质化、功利化的思想逐渐对高校产生了影响。对青年教师而言,物质生活与收入之间的矛盾尤其强烈。有些青年教师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开展大量的副业挣取外快。也有一些青年教师本身对高等教育的热情较低,个人职业发展意愿较低,将职称视为唯一的发展目标,一旦实现晋级的目标,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对策
(一)完善现有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高校应当制定一套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完善激励机制,从现有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谨遵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有益于其开展科研教学活动的场所,尽最大的能力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让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特长。此外,高校应当重点关注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帮助其在入职起步阶段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学校应当根据经费、资源、社会需求等各类因素灵活变化激励机制,征求青年教师自身的意见,通过高补贴、福利住房、子女优先入学,解决配偶工作等制度支持青年教师的工作,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1]。
(二)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案
有效的评价制度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当建立一整套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案。一方面,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施行分开考核,总体计分的标准,改善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鼓励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加合理的考核方案,确定多元化的考核主体,如从专家、学习专业领导、学生、同事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全面评价教师的在职情况[2]。
(三)完善现有培训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对青年教师推出了攻读学位、导师制、企业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制度,对青年教师的教育以及自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继续教育形式也受到了诸多青年教师的追捧。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仍然不够完善,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个性需求以及发展目标。高校在为青年教师提供培训课程时,应当坚持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行内动态咨询以及优秀教学方法讲解,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组织能力。此外,高校也应该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督促教师按时间、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3]。
四、结论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扩大,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引起了多方关注。本文对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建议,希望对相关高校以及工作人员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郭平,杨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7):111-113.
[2]董瑞婷.反思性教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2(10):104-106.
[3]李兰兰,王建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及激励[J].中国成人教育,2008(9):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