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策略
范琦
摘? 要:小学的文学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师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推行个性化解读,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学教育,从而健康地成长,因此,本文就小学文学教育的功能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教育;功能;情感态度;文学素养;策略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空前快速的发展,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视窗,也带来了新奇、便捷和时尚的诸多元素,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带给学生太多的诱惑,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网络上的快餐文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文化。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文学教育有超脱物质、世俗,进行审美、情感熏陶的功效,正如郭英德所说,“文学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接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语文能力,进而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一种教育行为。”显然,这具有积极意义。那么,文学教育的功能有哪些呢?文学教育的策略又有哪些呢?
一、小学文学教育的功能
小学文学教育大多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教育材料,这些作品大多流传久远,是时代的精华,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真实感人的情感。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文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面的功能
1. 增长学生知识方面的功能
知识有直接经验的积累,也可由超越时空限制的间接经验获得。文学源自生活,是作者在自己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依照亲身情感体验,精心创作而成。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大多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教材,所以,文学中的间接经验,能够通过教育传达给学生,使之充实思想,开拓眼界。譬如经典文学作品《少年闰土》,鲁迅回忆自己儿时与小伙伴闰土相识玩耍的场景,其中穿插了祭祀的礼仪,西瓜田的场景,雪地捕鸟的技巧等等,不由心生联想和向往,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接触不同的风俗人情。
2. 文学教育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
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学生在课堂上,聆听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范读,辨识音义,理解词义,可以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言语能力。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艺术。文学语言“是经过了形式化、艺术化、形象化的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作家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取材,對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形成耐人寻味的文学语言。令读者细品下来,回味无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朱自清的《匆匆》。把抽象的时间,用优美怅然的语句表达出来,用身边的事物表达时间飞逝之感,“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若让学生以此为范本,模仿着组织语言,有助于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认读文字,理解深层的涵义,把握文字内部联系,直到认识其本质,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理解中心思想,对学生写作文时在立意上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学习文学作品在表达中心思想时运用的材料组织方式、表达方式等,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能力,创作出优秀的写作作品。
诚然,为更好地理解一篇作品,可能还需要知人论世,包括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环境、写作缘由、写作风格等等。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阅读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筛选信息、分析文学、概括信息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其勤思、观察、探究的意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功能
1. 文学教育可以深化人的情感
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存在着情感空虚或偏激等问题,需要及时予以纠正。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增进他们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丰富他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受,可以潜移默化地优化他们的情感。
比如文言文《伯牙绝弦》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知音情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廉正直的决心;还有晏子使楚不屈淫威,不丧国志,有勇有谋的坚定决心……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利于开阔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优化自己的情感。
2. 文学教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美好的形象和意境。如许地山《落花生》中,通过花生这一食物,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不重外表,更看重为别人做实实在在的好事;再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铁索,渡桥,雪山,乌蒙山等营造出来的不惧艰难险阻,也要勇往直前的意境,又是另一种气度非凡的美。可以说,文学作品多样性的思想可以丰富着单一生活,让人淡忘世俗,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到陶冶,获得心灵超脱,这点无论是对教学者还是对在校园埋头学习的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久旱里的甘露。
3. 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作家的亲身经历、个性习惯、审美感悟,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可以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小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与高尚的人对话。文学作品在学生的成长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应重视文学教育,让小学生初步感受文学作品中人或事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情感,明确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初步判断力。
然后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反省自身,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和道德的初步认识。如《将心比心》,姜桂华女士用平和冲淡却句句含情的语言,选取平日生活的一件事,她的母亲在医院吊水,实习的小护士扎针几次没有找到血管,她的母亲仍然安慰小护士,“不要紧,再来一次”。最后“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更是作者对世人的号召,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关注和帮助。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者厚实的文学底蕴中体会真善美,获得审美享受,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文学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文学素养的高低對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就当前而言,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还嫌不足,不适应教育实际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仅限于教学理论,纸上谈兵的局限就凸现出来;有的肢解教材,讲解知识点,没有亲自仔细地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依照教参教辅资料,干瘪的讲读,照本宣科,未能充分发挥经典的文学教育功能。教师是文学教育的主体,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极其重要,这也是小学文学教育的策略中首先要提及的。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呢?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多读文学作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广泛而深刻地阅读文学作品。
又因为,教材上的课文大多从名家文集或者长篇作品中节选而来,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就是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语文教育应当通读原著,对作者的生平及其他作品、社会背景等有全方位掌握,还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这样才会对文学作品有立体地讲解,才会有方向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其次,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文学理论素养。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语文教师应加强文学理论的素养,了解众多文学理论,如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等等,还要学习语文名师的文学教育经验,采众家之长,不断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
除此之外,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不听信教辅,要敢于质疑,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二)激发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文学是一门审美的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人的心灵。体验是一种在文学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命活动。审美体验综合了多种心理过程,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在文学教育中激发学生审美体验,就是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多种心理活动,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蕴含的美。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学中,有举杯对邀的促膝闲适之美;有采菊荷锄,悠然南山的闲适自在之美;有黄沙漫天,沙场点兵的豪情壮志之美;有国破山河,翘首家乡的悲壮凄凉之美……从美景到真情的感悟,获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享受,这是文学特有的魅力。古诗词如此,现代文亦如此。
比如《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水的可怕。在分析老汉和小伙子的人物形象时,请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理解人物之间情感,老汉舍己为人的党员精神,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父子情。起初,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我就从词语入手,“冷冷”“吼道”“沙哑地喊话”等,后来这位学生准确且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体会到了危急时刻的党员的奉献精神。
学生由浅层的字义段意理解,到领会作者的情感,再结合想象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上述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多种心理活动被调动,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与感悟,让他们体会到文字传达出来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能融入他们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鼓励个性化解读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阅读时,想当然的为文本贴上标签,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只是单一肤浅的理解。其实,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读者因其经历不同,文化积累差异,阅读获取感受的取向和程度也会不同,得到的审美体验也都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鼓励个性化解读利于发现文学作品更多的内涵。
例如《春天来了》,问及学生初次读完后有什么感受时,大多人说 “美”,但具体美在哪,得到的答案就各有不同。有人认为 “柳枝”“竹笋”“小溪”搭配的很美,还有红的,绿的等绚烂的色彩,以及那叮叮咚咚,柔软的腰身等一系列动词,让这幅春天的画面栩栩如生;还有人认为课文有几段,段落匀称。可见不同的学生所获得的阅读感受是有差别的。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张扬个性的过程,符合学生展示自己以获得认同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思维的健全。但是,这种鼓励不是全盘接受一切观点。允许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解读,但不能脱离文本中最基本的意思,口若悬河,宛如空中阁楼。尤须注意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时代在更替,人们在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但重视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发展强力有效适合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依然是值得探究的课题。为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策略的改善也都不容小觑。回到文学中,在严肃规范的语言环境下阅读,更能洞悉真善美的声音,让人生不再肤浅单薄无意义。任重道远,教育工作者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郭英德.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2]朱光潜. 谈文学[M]. 合肥:安徽文学出版社,2006:1.
[3]韩丽霞. 文学教育的功能与境界[J]. 中国作家网文学报刊社文艺报,2011.
[4]王金燕.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价值和实践探索[J]. 新智慧,2020(30):29-30.
[5]毛丽娟. 浅谈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与实践[J]. 中华少年,2018(12):75.
[6]向洪敏,洪丹洁,杨海姣. 发掘文学因素,筑建文学课堂[A].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6.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