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时代观

    〔摘要〕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马克思关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就因为它具有深刻的“马克思特色”。具有“马克思特色”的时代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群众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解放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科学的时代观。马克思的时代观为我们精准地分析和揭示我们的时代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提供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基本视角和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时代观;“新唯物主义”;群众观;解放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4-0069-07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马克思关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根本看法或者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马克思的,不仅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对其自身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其内涵进行了科学揭示。要搞清楚马克思的时代观,我们势必要搞清楚: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马克思的时代观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观?

    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构成马克思时代观的基本坐标。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个特点能够把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同其他时代区别开来。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上半叶到下半叶之间的这段时期。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在政治领域,世界出现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经济领域,欧洲乃至世界开始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在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一)在政治领域,世界出现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进入机器生产时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议会民主与共和制度开始确立。同时,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开始大量涌现并导致政治危机。这突出地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空前激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法国里昂工人于1831年和1834年的起义,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就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于1836—1848年出现宪章运动,工人们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于1844年举行起义,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虽然这三次工人运动都失败了,但它们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二)在经济领域,欧洲乃至世界开始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

    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乃至世界在经济领域开始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方面,科学革命引发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又带动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催生近代意义的工厂制度;另一方面,发轫于英国的社会变革迅速波及欧洲大陆乃至世界。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其他国家的产业革命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整个世界面貌也开始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产业革命也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周期性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1847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欧洲和美国并演变成全球性经济危机。每次危机到来时,惨象环生:商业停顿、产品滞销、银行倒闭、信用凋敝、工厂关门、失业人数暴增、社会萧条,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顿之中。产业革命不仅生产了一个工业资产阶级,而且还生产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工业资产阶级(资本家阶级)的工业无产阶级。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显著:一方面是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并沦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队伍因此日益扩大。这样一来,“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现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而斗争的形式、内容、深度和广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三) 在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在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是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因此,它“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绝对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方式即通过抽象方式来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2〕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3〕,但是,费尔巴哈没能从根本上克服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弊端,最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过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哲学素材。

    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自此以后,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到19世纪中叶达到巅峰。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大致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家庭手工业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等三个阶段相当。空想社会主义 “从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经由直接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成为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条件。”〔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马克思认为:“斯密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5〕“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6〕这样一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剥削秘密提供了思考路向。

    此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以能量转化学说、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成果的问世对世界科技革命产生深刻影响。这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的时代观

    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马克思的,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马克思特色”。具有“马克思特色”的时代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群众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解放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科学的时代观。

    (一)马克思的时代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

    马克思揭示其所处时代特征的基本方法是“新唯物主义”,这就决定他的时代观必然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7〕而“新唯物主义”是在辩证否定“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新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不仅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不仅要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而且还要当做实践来理解。马克思还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这样,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当作“实践的”,就成为“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0〕整体地观照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就成为“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视角。既要合理地“解释世界”,又要科学地“改变世界”〔11〕,成为“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旨趣。

    马克思还强调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审视人类社会。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12〕,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处于对立状态。统治阶级在每一个阶级社会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它们既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又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3〕统治阶级是“压迫者”,被统治阶级是“被压迫者”。在不同的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也是不一样的。在理性审视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根本变革现存世界的物质力量。这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就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马克思便赋予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体性。阶级分析方法成为“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成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建立在“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的时代观必然在基本观点、基本视角、基本理论旨趣和基本立场上同其他的时代观具有原则区别。

    (二)马克思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时代观

    马克思的时代观离不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讲,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特定时代观的本体论,而特定时代观是特定时代特征的认识论。时代观就是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观”“时代”,因此,没有“时代”,何以能构成“时代”“观”呢?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14〕“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5〕而“资产阶级”“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6〕虽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大工业发展的绊脚石,资产阶级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马克思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17〕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对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剥削和压迫要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更加“公开”“无耻”“直接”和“露骨”,〔18〕“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9〕这就决定马克思的时代观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之间必然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马克思的时代观与马克思的群众观相一致的时代观

    马克思的时代观同马克思的群众观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揭示其所处时代特征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对其所处时代进行一般性的分析、解释和总结,而是要在精准揭示其所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根本性变革,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而“资本主义的时代”是一个资本对劳动进行无情剥夺和无偿占有的时代。在这种时代里,异化劳动导致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人的类同人相异化,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这样,不仅无产阶级是被彻底异化的,连资本家阶级本身也是被彻底异化的。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要消灭异化赖以产生的各种社会条件。因此,马克思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非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无产阶级由于其身为无产阶级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它的目标和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在它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中明显地、无可更改地预示出来了。”〔20〕

    (四)马克思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解放观相一致的时代观

    马克思的时代观同马克思的解放观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时代是进步的。而时代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人的解放,或者说,人的解放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解放主要包括人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物质活动同人的精神活动最初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到了后来,由于社会出现分工才导致它们之间发生分离,从此,“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1〕,分工使“享受与劳动、生产与消费等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22〕变成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就是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来根本变革这种状况的,马克思指出:“正是现代大工业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者变成一个完全没有财产、摆脱一切历来的枷锁而被置于法律保护之下的无产者,正是这个经济革命造成的条件才可能推翻剥削劳动阶级的最后一种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可是现在来了这位痛哭流涕的蒲鲁东主义者,他哀叹工人被逐出自己的家园是一个大退步,而这正是工人获得精神解放的最首要的条件。”〔23〕显然,马克思视域中的“精神解放”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实现精神解放的过程中,哲学具有引领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聚在哲学思想里”,〔24〕“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25〕马克思视域中的“物质解放”也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由于马克思的精神观与马克思的群众观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马克思的精神解放的理论旨趣就不仅仅是要把少数思想家或者哲学家从精神的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从精神的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的物质解放的理论旨趣也不仅仅是要把少数思想家或者哲学家从物质的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从物质的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的精神解放与物质解放必然统一于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26〕

    (五)马克思的时代观是科学的时代观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通过科学途径来实现社会发展乃至人的解放的时代观。这种时代观主要体现了尊重人的内在和谐、尊重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尊重人的内在和谐是马克思的时代观的题中应有之意。“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27〕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8〕从社会关系层次看,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由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本身又构成需要的内容。从社会发展层次看,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观念上的内在动力,它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忽视人的需要从而导致对人之存在的盲视,这显然是不为马克思所接受的。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就是为了使人的外在“服从于人的需要”。〔29〕因此,人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两个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人的内在尺度是人之本性的需要。人总是将自己的需要倾注在对象之中,从而实现其自身的本质力量。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表明:需要在可能性上构成实践发展的动力,实践则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人在生存和发展问题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又体现为人的利益。利益表示的是人的需要对所需对象的占有关系。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动持续发展的现实动因。正是利益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于对象之中,以改造对象来满足其自身的需要,由此决定了人们所从事活动的价值所在。在特定语境下,人的需要被划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人的利益也被划分为合理利益和不合理利益。从人的内在本性出发,人的需要不仅表现为合理的,而且表现为内在和谐的。比如,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必然要遵循一种“前定和谐”才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如果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比例上失调,人的内在和谐就会出问题,人的发展也必然会出问题。因此,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科学的时代观,就因为它是在尊重人的内在和谐的前提下谋求社会发展与人的进步的时代观。

    尊重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是马克思的时代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中的人,而社会则是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既不存在孤立的人、纯粹抽象的人和离群索居的人,也不存在无人身的社会、纯粹自然的社会。社会中的人必然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就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30〕既然如此,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既构成人之存在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构成社会存在的一种内在要求,还构成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在没有阶级或者阶级斗争的社会里,社会对立或者矛盾主要表现为人同自然之间的矛盾或者对立。当社会出现阶级或阶级斗争以后,人与社会之间的“原始和谐”被打破。被打破的“原始和谐”虽然表征着社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和人类获得史无前例的进步,但是,它同时昭示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对立之中。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对立或矛盾不仅表现为人同自然之间的矛盾或对立,而且还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或对立,阶级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或对立。有时,社会对立或者矛盾主要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或者对立,阶级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或者对立。在这种对立或者矛盾背后,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但是,人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来直接感受各种对立或者矛盾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强调人与社会之间要实现和谐,就因为他看到了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对立。马克思揭示这些对立或者矛盾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它们的存在,而是为了根本地消灭它们的存在,以便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真正实现和谐。至于采取何种方式来消灭它们,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31〕因此,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切需要具备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科学的时代观,还因为它是在尊重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的前提下谋求社会发展与人的进步的时代观。

    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是马克思的时代观的题中之意。自然是什么?自然是指人以外的所有客观物质世界。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述:“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人同自然界在本质上就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存在离不开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本质就是属人的本质,二者统一于社会。第二,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在本质上必然统一于社会之中。第三,人同自然界处于一种相互生产、相互生成、相互作用和互为工具的关系之中,社会就是这样的统一体,因此,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真正实现只有在社会中才是可能的。当然,人在自然界中展现自身存在价值绝对不是靠任意掠夺自然界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以野蛮的或者粗野的方式来掠夺自然界,在多种场合强调人征服自然界的方式必须要文明。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完全发生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3〕因此,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观,还因为它是在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前提下谋求社会发展与人的进步的时代观。

    马克思的时代观为我们精准地分析和揭示我们的时代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提供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基本视角和基本观点,因此,研究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2〕〔15〕〔16〕〔17〕〔18〕〔19〕〔20〕〔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38,31,32,33,41,34,43,262,45.

    〔2〕〔3〕〔7〕〔8〕〔9〕〔10〕〔11〕〔13〕〔14〕〔21〕〔22〕〔30〕〔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02,199,499,501,500,502,502,550,17,534,535,532,187.

    〔4〕高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M〕.人民出版社,1972.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人民出版社,1973.183.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149.

    〔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9-220.

    〔26〕牟成文.马克思精神解放理论简论〔J〕.哲学研究,2015,(1).

    〔27〕牟成文.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工具特性思想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2).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14.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393.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责任编辑:石本惠】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