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搭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合发展新平台

    高玉荣

    摘 要: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支撑起全民健身的两大支柱。在“健康中国”这个大背景下,也暴露出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弊端,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搭建一个桥梁,寻找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55-001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首要解決要务,而实现这一途径必须试图把社会体育与我国当下的学校体育发展融合起来。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1]。借用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体育需求上的缺失,建立学校和社会联合发展的纽带,让学校体育从学校解放出来,为全民健身从学校到社会建立“一条龙”服务。如何实现这一纽带的衔接,这将是全民健身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面临现状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作为“健康中国”突破口的主力军,他们的开展现状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的进程。

    1.1学校-社区体育对接不明显

    学校体育认识依然很保守,认为学校体育就是学校内部的体育。一方面,尽管国外发达国家的“家庭学校体育互动[2]”,“社区-学校一体发展”等模式的经验不断见诸报道,但是我国的“学区体育模式[3]”和“村落体育模式[4]”依旧举步维艰。在如何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共同联合促进发展上缺少完善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使得学校-社区对接不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学校体育的过度保护性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1.2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低

    我国体育活动点、晨晚练点、体育活动辅导站中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数量较少,兼职和离退休人员比例较大,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比例很低,经营性健身娱乐中心和俱乐部中体育指导员的比例更低,缺乏技术指导已成为影响群众体育活动的三大因素之一[5]。而学校体育则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社会一系列考核,培训,实践,不断锻炼学生的体育运用能力。学校体育的体育人才优势能够弥补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低和社会指导员不足的缺口。

    1.3社会体育场地紧缺与学校体育场馆饱和相对应

    全民健身意识强烈,体育人口增多,但目前可供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却严重不足。广场舞大妈与篮球小伙争夺场地,噪音扰民等现象,这些暴露出社会体育场地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开展。而我国的学校体育场馆比较充裕,能够满足学校体育的教学。但是,就目前来看,学校体育场馆的运用率偏低,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学校和社会应该联合发展,借用各自优势弥补自身短板。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发力,为社会更多体育人口提供便利的体育需求。

    2.建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合发展的新平台

    2.1共享体育场地设施

    首先,合理协调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以及寒暑假的闲置时间,为了让社会体育人口能够利用场馆进行体育健身;其次,做好登记社会体育人口进入学校体育场馆的锻炼数量,统计出数据,由学校和政府共同协商,给予一定经费补贴;此外,引进专业的体育场馆高级全能型管理人才,能及时发现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因素,以便于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最后在对外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有序”、“有度”、“有偿”、“有利”、“有法”[7]。

    2.2建立学校体育“精准扶贫”志愿者协会

    这里的“精准扶贫”是指对社会上一些体育短板的人进行专业到位的辅导。学校拥有大批这样的体育专业人才,为了使这种体育专业人才得到更多机会锻炼,也为了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加强学校体育人才队伍向社会输送。建立体育“精准扶贫”志愿者协会,通过更多热爱体育运动的人的加入,为当地社区,家庭、俱乐部的体育发展出谋划策,并且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为更广大的群众进行专业的指导,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积极带动全民健身的热潮。

    2.3积极发挥市场“无形的手”

    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体育社团,体育补习班等等这些社会体育机构在当下异常火热。从中也可以看到体育产业这个大支柱在朝着一个良好的势头迅猛前进,这无疑给更多从事体育相关职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就业的平台,这就需要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共同协商运作,互惠互利,积极发挥好市场这双无形的手的作用,把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2.4建立学校-社会体育网络互动平台

    体育的发展也要跟上社会科技的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学校-社会网络互动平台,加强平台间的政策,规章,制度的完善,借用平台,把体育有关的新闻、动态、赛事、需求第一时间发布出来,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学校-社会网络平台,积极的参与其中,培养“体育主人翁”的精神。充分调动各个局部的优势,弥补自身短板,获得最佳效果。最终能够在学校-社会体育网络这一平台的影响和实践下,培养更多的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习惯。这是建立此平台的最终服务的目的,也是带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法宝,赢得“健康中国”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科.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

    [2]关军,王曦娴,杨凡.体育,不该仅此一种[J]南方人物周刊,2012(26):38-45

    [3]陈春阳,郭显彬,胡光霞.学区体育模式:体育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进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118-120

    [4]尹小俭,陈勤,杜建强.我国农村村落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梅山武术”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40-42

    [5]国家劳动和社会服务部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Z]

    [6]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数据公报[EB/QL].2015-03-0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