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胡同恢复静生活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因紧邻景山公园而得名。现有户籍人口4.4万人,常住人口3.3万人,流动人口1.1万人。辖区中80%为平房区,属于老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三眼井胡同就位于这里,是景山街道6条主要大街和73条背街小巷中最静美的胡同之一。三眼井胡同全长306米,宽7米(含1条主街和11条支巷),东起嵩祝院西巷,西至景山东街,南与大学夹道相通,北与吉安所左巷、横栅栏胡同相通,与沙滩后街东高房胡同等周边街巷组成“三横七纵”的胡同片区。片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嵩祝寺、智珠寺、北大红楼、毛主席故居、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等。2017年以来,街道按照“板块式推进,区域连片整治”原则,以三眼井胡同整治为切入点,积极做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辖区胡同实现了“生活静下来,环境美起来,服务优上来,秩序稳下来,文化挖出来”的目标。
讲好胡同故事
共建共治,形成“四位一体”治理体系。整治前,片区环境秩序混乱,胡同风貌破坏严重,违法建设和“开墙打洞”问题突出。胡同内各种线缆凌乱无章,房屋外墙面、地面破损随处可见,低洼院落汛期积水、雨污倒灌,无照游商黑三轮聚集揽客,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街道以拆除违法建设、封堵“开墙打洞”为重点,综合整治环境乱象。对违法违规和严重破坏环境的问题“零容忍”,做到“三不三到底”:不留死角全覆盖、不降标准严政策、不留隐患无例外,将违法建设一拆到底、“开墙打洞”一堵到底、街面秩序一清到底。共拆除违法建设96处、面积1862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120处、面积2817平方米。推进架空线路入地,亮出天际线,恢复传统空间秩序。通过整合力量、统筹工作、完善机制,逐步形成街道、社区、居民、物业“四位一体”的街巷治理体系。
连片推进,创建特色精品胡同。街道将胡同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整治、规划设计、提升、管理、服务等有机结合,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从“面子”逐步转向“里子”,从单项工程转向综合治理。克服单打一的做法,以点带面,注重把三眼井胡同与周边相连的沙滩北街、嵩祝院北巷、东高房胡同、横栅栏胡同、大学夹道等背街小巷,以及该胡同内11个毛细枝杈胡同,在设计、提升上融为一体、统一标准、同步推进、成片提升,通过板块式的集中整治提升,成片恢复老胡同肌理和风貌。
深挖内涵,打造流动的胡同博物馆。在整体提升上,突出三眼井胡同的老北京特色,加强长效管理、组织常态化综合执法,环境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同时注重深挖胡同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内涵和特色亮点。通过继承、再现、再造三种方式,打造具有景山特色的三眼井社区文化品牌,让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三眼井胡同所在的黄化门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寻找景山宝藏”活动,动员党员群众把身边的文化挖出来。根据居民建议,把海棠花作为三眼井胡同的巷花,形成三眼井胡同特有的文化印记。街道将胡同的名称由来及名人故居、历史典故等进行整合,生成二维码,安装在街巷明显位置,一扫二维码就能以语音、文字、视频、照片等方式了解胡同故事。以三眼井胡同为样板,通过把景山地区打造成中轴线上实体博物馆的方式,讲好景山故事,传承好历史文化。
打造“和巷”文化
倡导和谐街巷理念。景山街道提出“和谐街巷”理念,积极营造家与国和衷共济、人和自然和合共生、家庭内部和和美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在腾退空间搭建“和巷”议站,成为居民固定“参政议政”的场地。通过居委会、街巷长、小巷管家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定期就胡同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等内容进行讨论,为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推出“街巷织补+”行动计划。在同一条胡同内,业态布局不搞小而全,而是根据位置、环境特点,科学定位,统筹调整,进一步完善景山地区街区功能织补与可持续发展。三眼井胡同定位为民居胡同,不发展其他业态,打造安静胡同。疏解低质业态,保留周边居民必需的少量生活门店,新建高品质综合便民服务体,满足群众“一刻钟”生活圈需要。采取留白增绿方式增加绿化面积,增设休闲场所,满足居民对环境美起来的期盼。
搭建“缘来景山生活美”信息平台。街道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科技手段,搭建“缘来景山生活美”公众参与大数据平台。通过开展“景山小提案”活动,建立“景山街道公众参与提案屋”,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引入微信小程序“路见”景山平台。老百姓通过手机,在街道地图界面任一位置标记建议或改善内容,后台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意见的归类和实时查看,为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据。一年来,采纳群众意见234条,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建成700平方米的综合生活服务超市;新建车位45个,规划建设贯通式绿化带。
打造“十无五好”街巷。为满足老年人需求,在胡同内修建休闲座椅。由于石材座椅偏凉、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街道统一更换成木质座椅。砍伐胡同内的枯死老树,将留下的树墩进行抛光、刷漆处理,配齐小座椅,方便街坊邻里休闲娱乐,同时保留居民的成长记忆。为解决老旧平房区消防设施不足、应急救援能力不够的问题,在沙滩北街建立全区首个居民家门口的社区消防站,实现了群众期盼的“消防站建在家门口”的目标。投入100余万元,对三眼井胡同23个低洼院进行内部改造。推行平房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完善物业服务和考核评价标准,重点加强秩序维护、安全防控、环卫保洁、停车管理、拓展服务等日常管理;重点对无照游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黑三轮进行综合治理,营造和谐有序环境,确保胡同内环境整洁、优美舒适,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加強党建联建工作。落实“社区吹哨,科室报到”机制,将街巷长、小巷管家工作机制和网格自治紧密结合,组织发动社区力量和居民参与胡同治理。围绕“和巷”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党建主题活动,精心设计“和”文化活动内容,探索党建项目帮扶、协助组织培育、提炼党建品牌等服务,着力打造议事交流平台、“和巷”文化宣传平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地区非公党建示范展示平台,不断推进“宜居、和谐、文明、创新”的新景山建设。
(作者:冯建国,中共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 / 高 斌
讲好胡同故事
共建共治,形成“四位一体”治理体系。整治前,片区环境秩序混乱,胡同风貌破坏严重,违法建设和“开墙打洞”问题突出。胡同内各种线缆凌乱无章,房屋外墙面、地面破损随处可见,低洼院落汛期积水、雨污倒灌,无照游商黑三轮聚集揽客,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街道以拆除违法建设、封堵“开墙打洞”为重点,综合整治环境乱象。对违法违规和严重破坏环境的问题“零容忍”,做到“三不三到底”:不留死角全覆盖、不降标准严政策、不留隐患无例外,将违法建设一拆到底、“开墙打洞”一堵到底、街面秩序一清到底。共拆除违法建设96处、面积1862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120处、面积2817平方米。推进架空线路入地,亮出天际线,恢复传统空间秩序。通过整合力量、统筹工作、完善机制,逐步形成街道、社区、居民、物业“四位一体”的街巷治理体系。
连片推进,创建特色精品胡同。街道将胡同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整治、规划设计、提升、管理、服务等有机结合,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从“面子”逐步转向“里子”,从单项工程转向综合治理。克服单打一的做法,以点带面,注重把三眼井胡同与周边相连的沙滩北街、嵩祝院北巷、东高房胡同、横栅栏胡同、大学夹道等背街小巷,以及该胡同内11个毛细枝杈胡同,在设计、提升上融为一体、统一标准、同步推进、成片提升,通过板块式的集中整治提升,成片恢复老胡同肌理和风貌。
深挖内涵,打造流动的胡同博物馆。在整体提升上,突出三眼井胡同的老北京特色,加强长效管理、组织常态化综合执法,环境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同时注重深挖胡同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内涵和特色亮点。通过继承、再现、再造三种方式,打造具有景山特色的三眼井社区文化品牌,让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三眼井胡同所在的黄化门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寻找景山宝藏”活动,动员党员群众把身边的文化挖出来。根据居民建议,把海棠花作为三眼井胡同的巷花,形成三眼井胡同特有的文化印记。街道将胡同的名称由来及名人故居、历史典故等进行整合,生成二维码,安装在街巷明显位置,一扫二维码就能以语音、文字、视频、照片等方式了解胡同故事。以三眼井胡同为样板,通过把景山地区打造成中轴线上实体博物馆的方式,讲好景山故事,传承好历史文化。
打造“和巷”文化
倡导和谐街巷理念。景山街道提出“和谐街巷”理念,积极营造家与国和衷共济、人和自然和合共生、家庭内部和和美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在腾退空间搭建“和巷”议站,成为居民固定“参政议政”的场地。通过居委会、街巷长、小巷管家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定期就胡同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等内容进行讨论,为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推出“街巷织补+”行动计划。在同一条胡同内,业态布局不搞小而全,而是根据位置、环境特点,科学定位,统筹调整,进一步完善景山地区街区功能织补与可持续发展。三眼井胡同定位为民居胡同,不发展其他业态,打造安静胡同。疏解低质业态,保留周边居民必需的少量生活门店,新建高品质综合便民服务体,满足群众“一刻钟”生活圈需要。采取留白增绿方式增加绿化面积,增设休闲场所,满足居民对环境美起来的期盼。
搭建“缘来景山生活美”信息平台。街道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科技手段,搭建“缘来景山生活美”公众参与大数据平台。通过开展“景山小提案”活动,建立“景山街道公众参与提案屋”,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引入微信小程序“路见”景山平台。老百姓通过手机,在街道地图界面任一位置标记建议或改善内容,后台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意见的归类和实时查看,为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据。一年来,采纳群众意见234条,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建成700平方米的综合生活服务超市;新建车位45个,规划建设贯通式绿化带。
打造“十无五好”街巷。为满足老年人需求,在胡同内修建休闲座椅。由于石材座椅偏凉、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街道统一更换成木质座椅。砍伐胡同内的枯死老树,将留下的树墩进行抛光、刷漆处理,配齐小座椅,方便街坊邻里休闲娱乐,同时保留居民的成长记忆。为解决老旧平房区消防设施不足、应急救援能力不够的问题,在沙滩北街建立全区首个居民家门口的社区消防站,实现了群众期盼的“消防站建在家门口”的目标。投入100余万元,对三眼井胡同23个低洼院进行内部改造。推行平房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完善物业服务和考核评价标准,重点加强秩序维护、安全防控、环卫保洁、停车管理、拓展服务等日常管理;重点对无照游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黑三轮进行综合治理,营造和谐有序环境,确保胡同内环境整洁、优美舒适,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加強党建联建工作。落实“社区吹哨,科室报到”机制,将街巷长、小巷管家工作机制和网格自治紧密结合,组织发动社区力量和居民参与胡同治理。围绕“和巷”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党建主题活动,精心设计“和”文化活动内容,探索党建项目帮扶、协助组织培育、提炼党建品牌等服务,着力打造议事交流平台、“和巷”文化宣传平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地区非公党建示范展示平台,不断推进“宜居、和谐、文明、创新”的新景山建设。
(作者:冯建国,中共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