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间接抒情探究

    于红艳

    近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中,间接抒情方式曾多次涉猎,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间接抒情的特点,下面我们具体探究一下间接抒情常考的几种方式:

    一、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要表达的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并不直接抒写感情,而是寄托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越发使人体会到真情实感。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菊、溪流、沙漠、细雨和梧桐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意象。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故乡明月”多用于表达“乡思情”,“中秋圆月”多表达诗人的“相思情苦”,而“长亭折柳”则表达的是“惜别情”等等。这些景物传达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因此平时做题时应注意多总结。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故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逝。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二、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如李清照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首词中的“桂花”色“淡”、体“轻”、性“柔”,在人们不经意处散发着阵阵的清香,不比一般鲜花的娇媚鲜艳,却独傲群芳,如同外表美丽而更兼品格高贵的君子。作者借对桂花的赞叹与欣赏,同时也是作者高洁品性的写照。

    三、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因此可见古典诗词中借古是为了讽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四、用典抒情:包括用事和引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中:“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能泣珠。”诗人借鲛人泣珠的民间神话传说,塑造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意在说明自己梦想与情思破灭后所得的只是满眼的泪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怅然与哀怨。

    五、叙事抒情:就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写母亲给要去远方的游子缝衣这件事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

    以上就是关于间接抒情手法的总结,只要指导学生对诗词认真审题,多加涵泳,掌握规律,定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南宫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