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梁家峰
摘 要:北京市2015年推出了“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由市级层面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贯通培养项目的推出,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贯通培养;外培班;内培班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推出的必要性
1.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
一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不但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正视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效率、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为此,国办发2015年第48号文提出:“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由大转强的政策代名词,在制造强国战略升级的新形势下,制造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能够掌握运用新型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根据产业需要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储备与技能体系的专业化、专家化技术技能人才;能够进行技术技能研发的高端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应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
二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提出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当前,“一带一路”的发展瓶颈不是资金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正是西部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制约。因而人才培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任务。以与“一带一路”关系密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受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对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贯通培养项目能够着眼未来、结合专业需求,培养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落实、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区域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重要战略,对三地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新构想: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现代服务业。京津冀的一体化首先是人才一体化,这对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贯通培养项目能够立足北京,培养区域协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
一是初级技术人才市场面临巨大冲击。2014年起,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日益受到重视,“机器人是否能取代人类?”成为全球热议的敏感话题。就现实而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确实将极大冲击人才市场—尤其是初级人才市场。2013年年底,牛津大学研究认为:自动化技术将在未来20年冲击近半数美国劳动力市场;2014年11月,牛津大学与德勤公司发布联合研究报告,称自动化技术将在未来20年冲击30%的英国劳动力市场。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在于: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劳动力市场,受自动化技术影响最大的都是低技能劳动力与低技术人才。当前,我国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低端制造业已经不断向人工成本更为便宜的印度、越南等国转移。初级技术人才明显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再是我国人才需求的重点。
二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一方面,我国正在经历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常态推动了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而目前人才缺口仍有200万。随着电商的跨越式发展,该领域的人才缺口也高达1,000万。2020年,在中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将有2,400万的供应缺口,如果该缺口未能补足,我国将损失2,5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3%。另一方面,“西方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认为,不同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差异可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表述,从而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技术升级促使职业带中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结构与分布随之演化并向右移动(提升)”。职业院校培养的就一定是技术工人吗?显然,按照职业带理论的观点,这是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误读。技术技能人才并非单一概念,它有着复合型内涵: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技术技能研发人员。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初级、中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缺乏技术技能的应用转化能力、缺少职业发展能力并不鲜见,这不符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标准,造成了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供给的结构化失衡,导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的相对减少。贯通培养项目是中国职业教育人希望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的一剂良方。
3.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保障
一是贯通培养项目满足技能人才深造需要。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专科或短期教育为高等教育5级~ 8级中的第5级,但这并不能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的现状。按照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时间较普通高校学生短得多。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五年制高职、中职对口升高职及普通专升本的比例均不得超过5%,导致中职、高职学生能够继续学业的通道狭窄,这种阻断中高职教育间衔接、阻碍技能型人才立体式全方位培养的做法使职业教育陷入瓶颈;亦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贯通培养项目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内、国际普通高校互联互通,学历的提升、学位的授予使学生不再陷于职业畅想与职业门槛之间的尴尬,满足了学生深造的需求。
二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赋予学生选择权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而贯通培养项目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通路不畅的情况下,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往往就意味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绝缘。而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又无法接受体系化、完整化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实施后,意味着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壁垒被打破,通过高考才能读本科的传统束缚将消除,学生可以在非此即彼的范围之外作出选择。同时,贯通制所培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态势中,谋得高标准、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推出的合理性
1.贯通培养项目具有协同性
贯通培养项目将高中阶段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教育、境外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并协同,为了实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共同有序开展教育工作。正如史蒂芬·柯维所说,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常规思维的第1选择是“我的方法”,第2选择是“你的方法”,通过协同,我们可以得到第3选择—“我们的方法”,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协同成为了视角更高、更好的方法,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2.贯通培养项目具有开放性
一是贯通培养项目实践中面向企业、行业的开放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才有了裴云提到的“高职教育基本上不提及学科,办学重点集中于专业建设、课程特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现状。与普通高校相比,面向企业行业产业,无疑是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特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原则是对开放性的最佳注解。就职业教育而言,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必须与产业相融合;就职业院校而言,不能关门办学,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就学生而言,不能“两点一线”地生活学习,要通过实习实践将知与行充分结合。贯通培养项目是职业教育,它承继并放大了这种开放性。在实践中,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实习反馈,不断深化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融合;同时,加速普通高校的开放性,将其纳入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主体中,真正实现贯通培养项目的完整性。
二是贯通培养项目实践中面向国际的开放性。一方面是人才的国际流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这既包括国内流动,也涵盖国际流动。科学技术本质上是国际化的,因而它的发展是全球趋势,世界各国概莫能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已经不能局限于一国一地,流动性日益得到彰显。另一方面是人才的联合培养。国际市场对人才既有激烈争夺亦有合作培养。例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联合开展了国际会计、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发起院校之一,桂林旅游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21所境外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这种联合培养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与开放性。贯通培养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涉及“外培班”的内容,学生在国外高校就读期间可享受政府专项资助,这为人才联合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优质环境。同时,贯通培养项目的实践将具体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为学生的国际适用性奠定坚实基础。
3.贯通培养项目具有前瞻性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某个职业的专才,通识教育的欠缺使其在综合素质上较普通高校存在差距。这使得学生缺乏变通性和适应性,缺乏职业转换的能力。而贯通制正是前瞻性的充分体现,它能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在校时间短,就业导向明确,偏向技术的传授而缺少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贯通培养项目对职业、专业的关心要远多于就业,因而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职业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符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才是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教育。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1.坚持首都意识
正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所言,北京是首都,所以“想问题要把握首都的定位,作决策要考虑首都的影响,抓工作要坚持首都的标准。”首都意识内涵丰富,概括而言就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首善意识。北京市教委坚持首都意识推出的贯通培养项目,是培养首都制造业、服务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贯通制教育的试点院校招生专业方向多达55个,不仅瞄准了首都高端产业,而且基本覆盖了包括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精密高效智能加工技术、智能化网络系统调节与控制、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等未来5年首都将大力发展的高精尖产业。
2.坚持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指国际视角或国际眼光。首先,中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外汇储备已近4万亿美元,其崛起为世界瞩目。当前,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必须激流勇进。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决定了要坚持国际视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愈来愈深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形势决定了要坚持国际视野。只有人才能够创新技术、创造价值,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要坚持国际视野。
3.坚持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体现创新性,它没有模板,不能照搬;互联网思维体现贯通性,任何事物与互联网结合,都会迸发新的火花,都有可能创造出新鲜事物,同时不受各个部分的限制;互联网思维体现创造性,需要打破障碍,打破思维观念束缚,创造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他们将是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创造主体。
4.坚持人格本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正在被自动化的产业所取代,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也日趋“个性化”和“柔性化”。这要求生产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有团队合作、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等精神与品质。贯通培养项目要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学生应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注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注重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苟仲文书记所说,“‘2+3+2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摘 要:北京市2015年推出了“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由市级层面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贯通培养项目的推出,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贯通培养;外培班;内培班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推出的必要性
1.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
一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不但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正视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效率、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为此,国办发2015年第48号文提出:“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由大转强的政策代名词,在制造强国战略升级的新形势下,制造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能够掌握运用新型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根据产业需要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储备与技能体系的专业化、专家化技术技能人才;能够进行技术技能研发的高端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应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
二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提出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当前,“一带一路”的发展瓶颈不是资金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正是西部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制约。因而人才培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任务。以与“一带一路”关系密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受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对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贯通培养项目能够着眼未来、结合专业需求,培养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落实、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区域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重要战略,对三地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新构想: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现代服务业。京津冀的一体化首先是人才一体化,这对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贯通培养项目能够立足北京,培养区域协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
一是初级技术人才市场面临巨大冲击。2014年起,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日益受到重视,“机器人是否能取代人类?”成为全球热议的敏感话题。就现实而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确实将极大冲击人才市场—尤其是初级人才市场。2013年年底,牛津大学研究认为:自动化技术将在未来20年冲击近半数美国劳动力市场;2014年11月,牛津大学与德勤公司发布联合研究报告,称自动化技术将在未来20年冲击30%的英国劳动力市场。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在于: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劳动力市场,受自动化技术影响最大的都是低技能劳动力与低技术人才。当前,我国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低端制造业已经不断向人工成本更为便宜的印度、越南等国转移。初级技术人才明显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再是我国人才需求的重点。
二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一方面,我国正在经历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常态推动了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而目前人才缺口仍有200万。随着电商的跨越式发展,该领域的人才缺口也高达1,000万。2020年,在中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将有2,400万的供应缺口,如果该缺口未能补足,我国将损失2,5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3%。另一方面,“西方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认为,不同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差异可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表述,从而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技术升级促使职业带中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结构与分布随之演化并向右移动(提升)”。职业院校培养的就一定是技术工人吗?显然,按照职业带理论的观点,这是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误读。技术技能人才并非单一概念,它有着复合型内涵: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技术技能研发人员。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初级、中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缺乏技术技能的应用转化能力、缺少职业发展能力并不鲜见,这不符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标准,造成了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供给的结构化失衡,导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的相对减少。贯通培养项目是中国职业教育人希望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的一剂良方。
3.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保障
一是贯通培养项目满足技能人才深造需要。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专科或短期教育为高等教育5级~ 8级中的第5级,但这并不能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的现状。按照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时间较普通高校学生短得多。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五年制高职、中职对口升高职及普通专升本的比例均不得超过5%,导致中职、高职学生能够继续学业的通道狭窄,这种阻断中高职教育间衔接、阻碍技能型人才立体式全方位培养的做法使职业教育陷入瓶颈;亦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贯通培养项目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内、国际普通高校互联互通,学历的提升、学位的授予使学生不再陷于职业畅想与职业门槛之间的尴尬,满足了学生深造的需求。
二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赋予学生选择权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而贯通培养项目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通路不畅的情况下,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往往就意味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绝缘。而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又无法接受体系化、完整化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实施后,意味着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壁垒被打破,通过高考才能读本科的传统束缚将消除,学生可以在非此即彼的范围之外作出选择。同时,贯通制所培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态势中,谋得高标准、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推出的合理性
1.贯通培养项目具有协同性
贯通培养项目将高中阶段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教育、境外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并协同,为了实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共同有序开展教育工作。正如史蒂芬·柯维所说,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常规思维的第1选择是“我的方法”,第2选择是“你的方法”,通过协同,我们可以得到第3选择—“我们的方法”,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协同成为了视角更高、更好的方法,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2.贯通培养项目具有开放性
一是贯通培养项目实践中面向企业、行业的开放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才有了裴云提到的“高职教育基本上不提及学科,办学重点集中于专业建设、课程特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现状。与普通高校相比,面向企业行业产业,无疑是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特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原则是对开放性的最佳注解。就职业教育而言,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必须与产业相融合;就职业院校而言,不能关门办学,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就学生而言,不能“两点一线”地生活学习,要通过实习实践将知与行充分结合。贯通培养项目是职业教育,它承继并放大了这种开放性。在实践中,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实习反馈,不断深化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融合;同时,加速普通高校的开放性,将其纳入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主体中,真正实现贯通培养项目的完整性。
二是贯通培养项目实践中面向国际的开放性。一方面是人才的国际流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这既包括国内流动,也涵盖国际流动。科学技术本质上是国际化的,因而它的发展是全球趋势,世界各国概莫能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已经不能局限于一国一地,流动性日益得到彰显。另一方面是人才的联合培养。国际市场对人才既有激烈争夺亦有合作培养。例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联合开展了国际会计、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发起院校之一,桂林旅游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21所境外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这种联合培养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与开放性。贯通培养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涉及“外培班”的内容,学生在国外高校就读期间可享受政府专项资助,这为人才联合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优质环境。同时,贯通培养项目的实践将具体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为学生的国际适用性奠定坚实基础。
3.贯通培养项目具有前瞻性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某个职业的专才,通识教育的欠缺使其在综合素质上较普通高校存在差距。这使得学生缺乏变通性和适应性,缺乏职业转换的能力。而贯通制正是前瞻性的充分体现,它能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在校时间短,就业导向明确,偏向技术的传授而缺少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贯通培养项目对职业、专业的关心要远多于就业,因而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职业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符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才是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教育。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1.坚持首都意识
正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所言,北京是首都,所以“想问题要把握首都的定位,作决策要考虑首都的影响,抓工作要坚持首都的标准。”首都意识内涵丰富,概括而言就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首善意识。北京市教委坚持首都意识推出的贯通培养项目,是培养首都制造业、服务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贯通制教育的试点院校招生专业方向多达55个,不仅瞄准了首都高端产业,而且基本覆盖了包括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精密高效智能加工技术、智能化网络系统调节与控制、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等未来5年首都将大力发展的高精尖产业。
2.坚持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指国际视角或国际眼光。首先,中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外汇储备已近4万亿美元,其崛起为世界瞩目。当前,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必须激流勇进。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决定了要坚持国际视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愈来愈深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形势决定了要坚持国际视野。只有人才能够创新技术、创造价值,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要坚持国际视野。
3.坚持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体现创新性,它没有模板,不能照搬;互联网思维体现贯通性,任何事物与互联网结合,都会迸发新的火花,都有可能创造出新鲜事物,同时不受各个部分的限制;互联网思维体现创造性,需要打破障碍,打破思维观念束缚,创造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他们将是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创造主体。
4.坚持人格本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正在被自动化的产业所取代,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也日趋“个性化”和“柔性化”。这要求生产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有团队合作、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等精神与品质。贯通培养项目要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学生应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注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注重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苟仲文书记所说,“‘2+3+2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