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旭彬
[摘 要] 民办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不僅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更好走进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表现。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教育。因此,民办高校资助家庭贫困学生这一事业在今后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着实取得了不小的效果,从早期的“伙食补贴”“生活费补贴”到现在的各项补助,我们看到了这一事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更看到了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使资助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潜伏着激发学生间矛盾的危机。旨在以民办高校为例,探讨我国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学生资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37-01
一、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贫困生评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人为因素
国家出台的关于扶助贫困生的一系列政策是为了帮助那些经济上存在问题造成无力支持子女高校学习的家庭,减少由于经济负担导致辍学的遗憾,帮助更多有志青年完成自己的大学梦。但是这些政策如果不能有效地实行,发挥自身的宝贵作用的话,那么就不能实现政策的初衷。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在贫困生认定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二)部分贫困生认证材料作假,责任意识淡薄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贫困生认证材料作假现象每年都有,而且较为普遍,需要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首先,学生在认定贫困生之前需要递交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根据表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做出如实的回答,然后学院以及学校的相关部门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认定不同等级,最后根据不同等级提供不同标准的资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提供的信息和现实不符甚至相差甚远,这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同时更打破了公平原则,使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资助。
此外,国家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助学贷款,给大学生提供免息借贷的服务。这一政策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出现刻意拖欠贷款甚至不还贷款的现象。
(三)民办高校忽视学生的精神资助
由于家庭和生长环境等原因,部分贫困生出现了几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以下两种:(1)由于家庭条件的落后,使自己长期背负繁重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了自卑情绪。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在平时为人处世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变得极为消极。(2)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之心,以家庭贫困为借口,认为资金补助是自己应得的,一旦得不到自己预期的等级补助就会处处抱怨。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健康的,我国民办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只看到了经济状况,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资助。
二、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与资金资助相比,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更为重要,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也将会是未来高校资助的重点和改革方向。对贫困生除了给予资金上的补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是与非,积极引导,尤其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感恩之心,让他们知道高校的资金补助既不是“施舍”,获得了无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同时也不是“唐僧肉”,并不是自己应得的。
(二)加强对贫困生先进典型的宣传
在高校,绝大多数的贫困生都是奋发向上的积极青年,部分贫困生甚至在学业、工作、社团活动等诸多领域都是佼佼者,让其他学生暗自羡慕。虽然他们受到家庭条件的制约,经济上不如别人,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对现实低头,积极向上迎接挑战,从而使自己的生活逐渐好转,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和效仿,因此,学校应当对相关先进的典型进行宣传,起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在学校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同时,对贫困生先进典型的宣传荡涤了部分贫困生内心的自卑情绪,让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从而激发内心的斗志和进取心。
(三)资助工作过程坚持公平公正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部分学生作假的现象,高校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贫困生认定作假不仅打破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汇报真实信息的学生权益受损,得不到相应的资助,同时也会助纣为虐,滋长作假学生的侥幸心理。具体来说,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加大对信息作假学生的惩戒力度;其次,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对贫困认定候选人进行真实情况的采集,检验是否和汇报的情况一致;最后,相关的信息和程序要透明,不能存在舞弊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傅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
[2]张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高校为例[J].实践研究,2014(2).
[3]董志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