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谢宁宁
[关 键 词] 高中;生物;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35-01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当前中小学普遍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专门的德育课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指出:“另一种做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生物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生物教师作为中学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对学生的德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国家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在讲解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尤其是罕有物种时进行适当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此外,我国生物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也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介绍我国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以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努力进取,比如我们可以用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習生物科学知识。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和国策有所了解,使学生自觉成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意识、有情感的个体,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向学生阐述爱国之理,更要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以身作则。
二、法制教育渗透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但是他们对法律的认知还存在一些困惑。在中学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生物学科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中也具有学科优势。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除了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更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生物课本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但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生物教师的有效利用。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生物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我们可以结合《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条文及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捕杀和买卖国家保护动物、乱砍滥伐森林树木等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国家的《婚姻法》,向学生明确指出早婚和近亲结婚的危害。通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和社会的密切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师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仅次于父母。生物学科中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且生物课程跟其他课程相比更为轻松、活泼,因此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一定优势。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意识到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生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中学生物学“生殖与发育”板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对未婚先孕的少女,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措施均是将其劝退,然而劝退并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合理办法,青春期的不良教育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阴影,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用正确的教育和帮助方法,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地发展,这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
四、道德品质教育渗透
道德教育是德育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任务。在学习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内容时,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先天性疾病外,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患者自身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而不是歧视。通过对生命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在结构上的相似性,让学生明白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不同类型的生命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会善待自身和其他生物。在与生物相关的职业方面,比如医生、农民,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劳动,在社会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学会尊重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士。此外,还应教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在生物进化内容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竞争意识教育,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是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培养的好机会,以帮助学生正视高考等一些选拔性的考试。
总之,高中生物课程蕴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生物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会巧妙地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顶尖人才,但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并且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