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家园共育 护航幼儿健康成长
陈爱华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反思,探索“三人行”家园共育模式,围绕建立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实现家长与教师的良性交往,提出行之有效、经过检验的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三人行” ?家园共育 ?有效策略
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的永恒话题。有效的家园合作及和谐的师长关系,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东方明珠幼儿园积极构建“三人行”家园共育模式,推进幼儿、老师、家长“你我他”三方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更新了一些育人理念观念,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概念与关系
受《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启发,我们提出“三人行”家园共育理念。“家园关系”的核心在于平等,需要参与者之间心甘情愿地互相接纳、沟通理解、密切合作。“共育成效”的核心在于真诚,多彩的幼儿、多样的老师、多种的家长,需要形成“你我他”发自内心、真诚坦荡的育人合力。
1.从学习视角,传承“结伴同行”的学习文化。
“三人行”家园共育模式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传承古人自我修炼、虚心好学的精神,还强调幼儿、教师及家长的三方互动,指出学习主体不单在于幼儿,也在于教师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从关系视角,传递“平等接纳”的先进理念。
这里的“合作”并不只是狭隘的家、园合作,还包括幼儿同伴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多角度和多角色合作关系,强调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三人”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3.从发展视角,强调“开放生成”的科学思维。
“三人行”决定了任何人都能获得发展,体现了“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哲学。向家长学习,家长不仅是幼儿的养育者,更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创生的宝贵财富;向幼儿学习,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小太阳”,要善于发现儿童身上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特质……
二、实践与探索
“三人行”家园共育模式的研究重点,包括回归儿童、优化体验、密切合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主动参与,重在陪伴、观察、引导;家长的主动参与,重在支持、合作、参与;幼儿的主动参与,重在自主、智慧、创新。
1.回归儿童,更新家园共育理念。
准确定位各自的角色是家园共育成功的关键。一是教师要修炼教育的专业功夫。一名专业、敬业的幼儿教师,不仅能带着幼儿唱歌跳舞做游戏,培养与幼儿的感情,读懂幼儿言谈举止中的兴趣、需要和想法,还能悉心护理幼儿的生活,敏锐发现幼儿在午休时的情绪等细微的变化,更能统筹幼儿园周边的环境和现象,启迪幼儿的智慧,鼓励幼儿的探索、想象和创造。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爱。师爱是万能的本领,作用巨大,没有爱就不存在教育。关爱孩子,尊重孩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体贴家长,常换位思想,与家长共情。这些是最核心的基本功。二是家长要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兴趣的广窄、眼界的长短、性格的内外向、自信心的强弱、学习能力的高低等个性品质,更多形成于幼儿和家长相处过程的模仿、强化和认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有着很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在班级中不是最优秀的,或表现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他们的焦灼与不安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在问卷中使用负面词汇、消极字眼评价自己的孩子。对此,幼儿园要引导家长了解幼儿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使其珍视自己子女的独特性和闪光点,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使子女获得适宜的发展。
2.优化体验,凝聚家园共育愿景。
目标管理重在各方形成一致的共识和追求,做到同心同向同力。一是建立信任型家园关系。全园教职工一起讨论确立“给幼儿一百种世界”的办园理念,以及“一颗明珠、一缕阳光、一片关爱、一份责任”的园训。在新生入园关键期,面对家长对幼儿园各方面的不了解、不信任以及新生入园期的分离焦虑,我们倡导有一百种家长就提供一百种沟通方式的行动指南,用好“信任”和“真诚”两把钥匙,打通沟通脉络,让满满的正能量在家园之间传递。二是举行“体验式”家园活动。在家长会中,我们采取“做游戏—讲故事—共分析—寻对策”的办法,推动家长由被动倾听转为实际感知、亲身体验,改变了以往以“听”“看”为主的参与方式,帮助家长完成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在“半日开放”活动中,精心准备书面《儿童发展报告》,让园长和教师结合家长视角,列出思考清单,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流程。如大班主题活动“为幼儿学习插上翅膀——幼小衔接”、中班主题活动“如何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小班主题活动“爱Ta就和Ta一起长大”,就综合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家长多元化的不同需求,权衡了对儿童成长有益的家庭教育观念。
3.密切合作,实现家园共育呼应。
“三人行”变“鼓励”家长参与为“指导”家长实际介入,让家长成为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陪伴者,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同盟者。一是从“赏识”到“共享”,发挥幼儿的纽带作用。我们把“有趣的、有爱的、有情的、有生命力的”作为园本萌发课程的理念,动员教师和家长一起探索支持儿童学习的有效方式,从倾听、回应到互动、陪伴,层层递进,渐成习惯。教师与家长一起分享与幼儿沟通的经验,实现与孩子的高效互动,为幼儿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二是变“被动”为“主动”,引领家长与课程对话。家长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阅历、文化背景和职业种类,是不可或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家长的工作岗位与社会阅历又能带来鲜活案例和教育资源。成立家长助教团、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优势,让家长深度参与课程实施,变师、幼“双方互动”为师、长、幼“三方互动”。三是变“表面”为“深层”,用好数字化信息手段。通过微信、网站、微课、慕课等途径,以图文并茂和影音兼具的直播、录制或活动群二维扫码的方式,推送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相关内容,将班级数据、园所动态、课程资源等创新性嵌入“互联网+”载体,吸引家长实时观看、留言互动甚至到现场互动,在耳濡目染中引导家长科学育儿,为家长配合教师提供示范。
三、反思与展望
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彼此呼应、相互理解、生成默契的共育关系,是形成强大育人合力的前提。一方面,不少幼儿园能重视家长的参与,但并没有上升到合作甚至战略合作的高度;另一方面,不少家长愿意帮助幼儿园共同教育孩子,但家长对孩子学习特点及在园学习信息的掌握并不对等。如何做到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同心同行和同向同力,需要广大幼儿园和一线教师加以研究与探索。
1.和谐的亲子联系是家园共育的前提条件。
家长和幼儿之间能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对彼此的生命成长都是很有意义的关照。家长可以真实地察觉到幼儿作为有灵性的生命存在,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2.友好的师长交流是家园共育的关键支撑。教师的专业才能不要局限于课堂与集体活动,要有与家长分享观点、传播知识的愿望与行动,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育子方法。通过巩固与加大家园共育合力,收获育人造才的更大效益。家长能更深入理解教师育人的繁杂与困难,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将得到更深层次、更宽范围、更大程度的改善。
3.自主的角色定位是家园共育的核心要素。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空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只有家长与教师都科学育人,才能避免园内与家中“5+2≤0”的现象。因此,家长与教师应主动加强了解,扮演好各自角色,履行自身的义务与责任,努力对幼儿的成长发挥正向作用与积极影响。
如果家长与教师都能重视建立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幼儿就更能享受到幼儿园生活和学习时光的各种美好与惊喜。我们深切感悟到,如果把儿童、教师、家长手中的线编织到一起,幼儿成长“图谱”一定会更加亮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美)克劳迪娅·伊莱亚森(美)洛亚·詹金斯著,李敏谊等译.美国幼儿教育课程实践指南(第9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39-061.
[2]劉焱.学前教育如何让家长放心安心[N].中国教育报,2018-3-7.
[3]程咸群.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尝试[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8(04): 28-29.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