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育探究
张影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关乎国家人才的培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然而,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此,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实施“个性化培育”策略。这不仅使师生都受益,还使大学办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34-01
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的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思维等不断地增强;另一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也在滋长。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讲,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顺应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需要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那么,思政教育又该如何改?如何革?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提倡思想解放;不是压制学生的个性,而是积极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然而,傳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往往是固定的、模板化的。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看,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育则是为了满足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实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完全相悖,它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的发展,由此引发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
纵观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感等各种原因,他们也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首先,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意志较为脆弱,有时候遇到困难,就会畏缩不前;有时候有了心事,就会耿耿于怀。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次,有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二)未能凸显“育人”理念
在大学,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初衷不是为了授课而授课,而是为了育人而授课。然而,有的教师依旧自以为是,整节课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教学模式如同教师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了病人,学生被进行思想上的改造。教师强制性地给学生“打针”,把所谓的标准化思想输入学生的血液里。学生不敢反驳、不去质疑。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间的两极分化问题严重
在大学里面,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富裕;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贫困。两种不同的生活境况导致了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如果学生之间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反而任其发展的话,那么,学生之间的生态环境将会出现“雾霾”。
三、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的具体做法
(一)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改革这一旧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因此,高校要顺应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辟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最好双管齐下,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培育。
(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增进师生之间交往的密度;其次,教师要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最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
(三)以学生为中心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待学生,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和赞美,而不是去一味地否定、压制、批评。比如,有的学生有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赞美,并以“春雨润物”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因此,高校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打造高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罗海.个性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2(1):43-44.
[2]陈崇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研究[J].华章,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