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优质课”之见
【摘?摇要】针对当前“优质课”教学中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而置换课堂,只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缺乏主体的生命律动和思维活动,本文特就“优质”非“优”之视野和新课程下“优质课”的标准与设计,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优质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讲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灵魂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塑造完美的人格,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教材是美的殿堂,语文教师是美的天使,语文课堂是美的天梯,而学生是美的缔造者。
基于这样一种观念,笔者在2004年至2007年,先后参加了县、市、省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三次均获一等奖,由此,触发了我对当前“优质课”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下“优质课”的视野
目前各级优质课竞赛,突出表现为教学形式的作秀,甚至,有些地区就叫“做课”。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众人谱曲一人学唱”。在备课上,主讲人不能潜心于研究教材和学生,而是组织同学科的教师集中备课,然后由主讲教师一字不漏地死背下来,到时登台表演。当然,我们倡导集体的合作,而不赞成主讲人游离于集体备课之外。
二是“一人演播学生看戏”。在课堂上,多媒体纷至沓来,声光电一应俱全,无视学科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学习特点,而整个课堂,教师鼠标在握、指指点点,学生愉悦其中、听听看看,教师黑板上不留一字,学生思维中不留一问,教师成为课件的奴隶,学生则是课件的看客,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热闹祥和的视听氛围中匆匆而过,学生在生命海洋的航程中,只欣赏到两岸的风景,而来不及思考搏击风浪的历险和到达彼岸的成就。
三是貌似民主实无探究。表现在:课堂缺乏“问题意识”;提问无质量、欠真实,反馈少,评价浅层面;学习主体缺乏自觉的互动;学习过程没有对话和发现,没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课堂缺乏生命性、生成性、主体性和挑战性,只是在“一板一眼”的预设模式中有序进行。
四是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提示,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得到启发,没有问题意识,没有研究意向,学生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红花”,学生只是“绿叶”。至于学生的自主、个性,则荡然无存。
总之,课堂教学教师缺乏个性与风格,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漠视探究意识。可以说,没有个性的课堂是没有创意的,而缺乏创意的课堂是扼杀思维的利剑。
二、新课程下的“优质课”标准
一堂好课是教师用生命铸就的一篇美文:观点鲜明,层次井然,内容充实,文采斐然,饱含热情,余韵无穷。
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处理好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的教学环节:引人入胜的开头,高潮迭起的中场,画龙点睛的末场,余音无穷的尾声,少哪个环节都不行。可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提出了什么问题,触发了什么探究欲想,而不应仅为形式上的热闹。当然,教师在课堂某一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是一节好课,而不能苛求面面俱到。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即风格),还要善于发现文本的个性,一句话就是个性化的创造——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学生和教材;创造的任务是引领知识,塑造灵魂;创造的手段是教学方法;创造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创造的产品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创造的空间是课堂;创造的本质是求异。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让学生在成长中看到生命的光芒,它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三、新课程下的“优质课”的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如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在“面向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的:“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句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所以,语文优质课的设计,应解放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由程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使语文课堂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为异质思维的摇篮;使语文课堂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由奴隶到将军”。绝不应生搬所谓的现成的“优秀教案”。具体化为:
首先,执教者应“多想少写”,深入研读文本,所谓“法在文本”,只有将文本烂熟于心,则教法与学法自出其中,尤其是当你把文本结晶成板书时,就做到了缘于文本而高于文本。当然板书的自然生成,是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活动的和谐共振的结果。这时,自然就牵涉到: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设计;积极的师生互动和适时的反馈、延伸等等。总之,一切教学设计都应以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人文性为原则。
其次,教案设计要灵活。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及教学设备(尤其外出“优质课”参赛),要设计几套方案(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二,切记“一课一得”,熟研深悟,一堂课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一堂好课,不求面面俱到。
第三,要重视诵读,在美读中欣赏和感悟文本美、人格美、创造美。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进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境界。
第四,在课堂中,教师要“由将军到奴隶”,以平等友好的学习共同体的身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
总之,一节“好课”贵在有一两个创新的亮点,或语言设计、或内容设计、或环节设计、或问题设计,或延伸设计等。要整合文本、教师、学生的个性,凸现独特的课堂风格,实现语文教学在整体美的感悟与创造中,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其热爱生命、感悟生命、发展生命,提升语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简介】?摇茹守江,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