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内外口译研究形势对比及我国未来口译教学启示与出路
解思恬
摘 要:口译是一门近几十年来才开始兴起的新兴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都急需大量的口译人才。本文正是着手于现代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比中国与国外各高校对于口译教育的做法,反思国内口译教育目前的不足,思考未来中国的口译教育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国内外口译研究形势对比; 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059?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41-002
一、引言
口译,又称传译,是一种翻译活动,顾名思义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做口语翻译。口译的类别主要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两大类。国内对于口译作为教学科目的重视起步较西方晚。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置了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点,“标志着中国的翻译研究开始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刘和平,2005:6)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剧增。对于职业口译员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本文分析国内与国际在口译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相关体系上的不同,并以高等学校翻译专业为例,论述目前口译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以帮助口译专业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口译人才。
二、国内外口译专业课程设置
(一)国外口译专业分布概况
国外的口译专业在本科阶段设置较少,主要安排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稍有涉及,第一阶段为无笔记的交替传译或短交传、对话口译、联络口译。第二阶段为带笔记的交替传译或长交传。硕士阶段学习第三阶段,同声传译。国外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有十余所,主要分布于欧洲国家,少数分布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教学院校如此众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欧洲国家与民族众多,语言种类多,各国间政治、文化、经济交流频繁,民众往来密切,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巨大。二是欧洲国际机构多。例如欧盟已成为雇佣译员最多、口译服务需求量最大的机构用户。因此,在口译人才培养和口译教学质量上,国外高校采用“轴心语”式教学,即各外国语学院整合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在练习时再使用各自的语言,不再在各个语言学院内另外安排教师讲解理论等各种基础知识,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我国口译专业设置及现状
2006年至2012年,全国高校中有57所学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159所学校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MTI)。关于翻译硕士的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版)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目前尽管我国翻译,尤其是口译专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但仍然面临着问题与不足。其中包括:(1)翻译教学专业技能性不够突出。口译课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2)语种设置不均,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高校目前将口译教学分置于不同语种的院系之中,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不利于国内翻译专业形成合力且良性的发展。
三、口译资格认证体系
國外的资格认证考试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体系。就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口译资格证书考试来说,主要有四种考试较为权威。它们分别为美国的全国译员资格证书(NIC)、美国的联邦口译员资格考试(FCICE)、澳洲的国家翻译人员认证局的测试(NATTI)和英国的公共服务口译证(DPSI)。国内的证书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种:上海外语证书考试(SIA)、全国外语翻译测试考试(NAETI)、厦门大学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AIT)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
从试题类型上来看,国内所有的资格证口译考试形式都较为单一,全部为录音题,而国外测试题型多样,主要有录音、视频和角色扮演题。除此以外,国外对评分人员的选择标准有详细介绍且公开透明,国内考试对考官的标准选择了不公开。另外,国外的资格证大都有定期登记、译员继续教育的要求。例如上文提到的美国的全国译员资格证书和澳洲的国家翻译人员认证局的测试。而国内只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对获得认证的译员有继续教育和定期登记的明确要求。
由此,笔者认为国内资格认证体系有待完善。首先,增加考试类型,提高考试题型多样性。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视译和角色扮演等,考试方式的灵活性对于考生来说也同等重要,这不仅使考试过程不再压抑,而且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对评分标准量化、细化,尤其是对评分人员的选择标准和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可以提升考试的透明度,确保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
四、口译教学(以本科教学为例)
1.教师的重要性
教师在口译教学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除了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以外,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是极其关键的因素。中国翻译协会近年来举办了多场暑期翻译师资培训,同时,国际翻译家联盟(FIT)、国际翻译高校联盟(CIUTI)和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也是支持师资培训的中坚力量。因此,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资源如此丰富,教师更应该自学或积极参加培训课程,获取专业的教学知识,积累实战经验,以身作则,通过课堂演示等具体环节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口译现场。然而就笔者目前所处的学校,教授口译课程的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并未系统的接受过口译教学的培训。有些老师以前曾经是听力老师、阅读老师、口语老师,于是他们将口译课上成了“精读课”、“听力课”或口语课,这大大偏离了口译课的教学宗旨和目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与期望值大相径庭了。
2.教材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口译教材五花八门,但笔者以为没有一本教材是完美的。另外,口语材料具有时效性,只要印刷到书上就过时了。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因此应该视每个学校情况而定。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比如在做短期记忆训练时,学生要边听边进行逻辑分析,因此选取材料时要选择逻辑性强的材料进行练习,越新的材料越好,以当下热门话题为佳。难易程度方面,既不可太易,也不可太难,最可取的方法是,选取比学生能力稍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有能力做到但又不易做到。最重要的是适合学生的水平。教材选择的另一个原则是:注重实践,辅以理论,把重心放在学习知识及语言和翻译技能的培养上。
不仅如此,对于以后打算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和不打算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对于普通学生只要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顺利通过考试即可,而对于以后想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除了参加必要的口译考试外,还应要求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证书,以此提高对以后打算从事口译职业的学生的要求。
五、口译的未来教学方向
(一)主题多样化
口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短短几分钟的口译过程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神经科学于一体,呈现多样化趋势。就目前专家对口译的研究来看,口译研究的主题分布不均,较为分散。大众化主题研究较多,个别主题的研究触及较少,如翻译本地化与产业化,翻译市场与项目管理,平行文本与语料库建设,职业翻译程序、产业政策、职业认证等主题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主题涵盖不足、分布不均,体现出目前口译界研究队伍内部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多数口译研究队伍研究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确,需引进多学科观点,加强队伍建设,从不同视角审视口译活动,发掘口译活动的规律和本质,开拓全新的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準。
(二)高校对口译人才的培养
如前文所说,高校对口译人才的培养,应当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除了要在教材的选择、口译课教师的安排上更加谨慎以外,更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口译课程。关于口译课程的安排可以采用西方与本土化特色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富有自身办学特色的课程设置,以下以英国利兹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的口译课程为例。利兹大学“会议口译及翻译硕士”的教学特点是多语言组合。其口译课程的语言组合除主流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之外,还包括俄语、汉语和日语等。从传授口译技巧的口译技巧课入门,辅之以口译课程员英语和理论课程翻译研究方法,过渡到以交传为主的双向传译训练与传授同传技巧的同声传译课,再配上以训练笔译技能的应用翻译课。纽卡斯尔大学“口译硕士”课程设置也有其可取之处。其特点是从笔译技能着手,交传与同传分阶段过渡。另外必修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知识专题课程经济学概论和口笔译实务课程口笔译员工厂技术、口笔译职业问题。
从利兹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的硕士课程来看,口译理论课、翻译方法与笔译被看作是口译训练的基础。各高校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在本科阶段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打牢翻译基础知识,侧重笔译法教学,以笔译为基础向硕士阶段的学习过渡。
六、结语
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口译正在被更多人了解、重视,口译市场对于优秀口译员的需求只增不减。尽管我国口译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各高校的口译教学和社会上口译资格认证体系还有些许不够完善之处,但是未来的口译教学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中国的翻译事业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刘和平,许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A]中国翻译,2012(5):53-59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b
[3]穆雷,王斌华.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J]中国翻译,2009(4):19-25
[4]冉永红,新形势下的口译本科教学[A]中国翻译,2013(5):44-48.
[5]仲伟合,贾兰兰.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和研究走向浅析—— 一项基于国内口译研究博士论文的分析[A]中国翻译,2015(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