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幼儿园课程发展
钱雨
【摘要】当前,幼儿园课程中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些误区。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应当包括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应当聚焦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核心素养培养既适应信息时代个体终身学习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更顺应了当前国际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趋势。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幼儿园课程发展应当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关注课程结构的生成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幼儿园课程;课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0-0030-05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成为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遗憾的是,在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者深入研究与探讨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幼儿园课程中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应当全面认识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幼儿园课程发展。
一、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两大误区
1.误认为核心素养只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的确在诸多政策文件与研究报告中与“学生”紧密结合,结伴出现。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伴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世,大量关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涌现,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影响深远。许多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1〕因为学前儿童尚在学龄前期,一般称为“幼儿”而非“学生”,所以部分人误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设置关系不大。这也是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素养研究轰轰烈烈却很少涉及幼儿群体的原因之一。
2.误认为核心素养研究的主场是课堂教学
目前,核心素养研究大多聚焦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与学科教学,提出了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建议。〔2〕课堂教学实践的确是中小学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不过,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的复杂涵义远远超出课堂教学所覆盖的范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将素养(competency)一词界定为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3〕欧盟认为“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4〕事实上,核心素养研究远远超越了课堂教学变革,对传统的学习观、教师观与儿童观都提出了挑战。
或许因为部分教师对新观念的无形恐惧,以及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多样化途径,可能会导致幼儿园教师比中小学教师更加排斥核心素养研究。毕竟,学前教育中的学科界限比较模糊,活动形式更多样,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之外,还包括小组活动、个别化学习、区域游戏和户外活动等丰富的活动形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幼儿园无关。基于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核心素养研究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与理解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
二、全面认识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其培养对象包括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核心素养培养应当聚焦幼儿的一日生活。
1.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包括幼儿
核心素养培养是适应新世纪社会与时代挑战的教育变革目标,从理论源头分析,它针對的培养对象其实非常广泛。“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OECD在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研究项目,开始反思哪些是当前社会最关键的素养。2003年,OECD出版题为《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的最终研究报告。2005年,OECD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可见,OECD设置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一个更加健全的社会,其培养对象包括全体公民。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与终身学习理念密不可分。欧盟在200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胜任工作及融入社会所必需的”。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提出八大核心素养。2010年,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再次强调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核心素养培养必须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与核心素养涵义颇接近的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petences)一词始于美国。2002年美国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制定《21世纪素养框架》,并在2007年更新了框架的内容。受美国影响,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培养框架》,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从世界各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或21世纪素养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5〕与其说它的培养对象是学生,不如说是全体学习者。学前阶段的儿童虽不能称为学生,却是蒙台梭利口中富有“吸收性心智”的学习者。幼儿期大脑的可塑性很强。脑科学研究发现,神经发展的可塑性随着机体的成熟不断降低。〔6〕与后来的发展阶段相比,幼儿具有更强的发展适应能力和更多样化的潜力。传统课程模式难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讨论未来人才需要何种关键素养与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需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进程。为此,学前教育应当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个体,让幼儿成为富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适应复杂社会的交往者。由此可见,幼儿期是所有学习者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必须包括幼儿。
2.核心素养研究聚焦幼儿的一日生活
与中小学不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园活动不是依据下课铃来切割划分的,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从古德莱德(1979)对教育系统各级课程决策的分析看,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层面各有旨趣。〔7〕从社会层面看,课程专家基于社会主流的兴趣、价值观与需求为全体学习者分析了理想化的核心素养构成。从制度层面看,各国政府相继颁布了正式的核心素養框架。然而,从教学实践层面看,与中小学相比,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教师教育观念与课程实践形式的限制更多。中小学课程变革的实践主场可以依托于课堂,可以通过量化的考核与测验等手段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而在幼儿园课程中,核心素养研究的实践场不仅包括集体教学活动,还包括游戏、师幼交往等幼儿一日生活的全过程,涵盖了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适应信息时代个体终身学习的需求
信息时代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全人类的挑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以“思考21世纪的教育与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终身学习与所有人紧密联系,明确了在学习化社会中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8〕随后,欧盟提出了“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美国提出了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培养框架,OECD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框架。“信息时代,更需自己的思考。”〔9〕核心素养是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是终身学习的过程,而幼儿期是终身学习的起点。从传统课程目标转向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学前教育将为个体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
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对于落实信息时代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当整体地设计“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统领课程改革的各环节。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与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就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可见,学前教育阶段为个体各个方面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017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说明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对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顺应当前国际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趋势
核心素养观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型人才培养的重视。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在追求快乐与知识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幼儿园课程代表了幼儿园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10〕
美国对21世纪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幼儿园STEM课程的关注。STEM课程是整合运用科学探究、数学思考、技术与工具操作、工程设计等以促进现实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式。美国出台的《为美国的未来预备与激发K~12年级的STEM教育》、《成功的K~12阶段STEM教育:确认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有效途径》和《STEM 2026》等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从幼儿时期开展STEM教育,培养幼儿的关键素养与能力。〔11〕
综上,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适应信息时代个体终身学习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更顺应了当前国际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趋势。培养幼儿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由核心素养培养引发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热潮已经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国家。
四、培养幼儿核心素养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当注重整合性
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发展是一个整体,不止有知识积累,还包括科学兴趣、社会情绪等多方面的融合。“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12〕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在选取核心素养指标时都强调创造、批判、交流与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这些指标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每一项都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表现,都是为了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的挑战。核心素养是一种完整的、综合性的能力模式,是满足复杂要求的能力,不能被简化为单一的知识或认知维度。〔13〕
虽然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都是分领域来表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内容的,但在具体实施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跨学科是指核心素养“高于学科知识”,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14〕跨领域是指核心素养超越了单一领域,旨在满足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范畴的不同需要,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展开,可能发生在一次或几次活动中,也可能反映在幼儿园内外的生活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能够快捷地获取海量信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的结论性知识,不再把单一知识获取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园课程本就蕴含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具有整合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当把幼儿与幼儿的生活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跨越学科与领域的局限,跨越幼儿园的围墙,使课程内容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2.幼儿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强调探究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技术的加速更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多变性。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国际优质幼儿园课程大多包括了“探究”这一关键词。例如,穆姆(Moomaw,2013)将幼儿园STEM课程的教学策略归纳为:(1)有意图的引导教学,(2)为幼儿理解而教学,(3)鼓励幼儿自主探究,(4)提供真实世界情境。〔15〕然而,要引导幼儿科学探究、深入思考并非易事。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使用恰当的探究手段,提出真实环境中的“大问题”,从而引导幼儿开展探究。
3.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应当具备生成性
培养幼儿核心素养,需要挑战传统课程体系,发展一种密切联系幼儿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探究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具备生成性。这是因为未来世界变幻莫测,静止、固化的课程结构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的挑战。像“复杂交往”(complex communication)和“专家思维”(expert thinking)等核心素养都重视未来社会的不可预测性给学习带来的挑战,强调幼儿应当拥有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促进复杂对话延续和发展的交往能力和发明新方法以解决标准化方案应对不了的难题的“专家决策制定”(expert decision making)能力。〔16〕建构富有意义的生成性幼儿园课程结构,意味着教师应当關注幼儿的当下兴趣和未来需要,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手段,把幼儿的日常生活体验不断融入课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煜晖,郑国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2):80-87.
〔3〕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B/OL〕.〔2018-12-27〕.https://www.oecd.org.
〔4〕GORDON? ?J,et? al.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 Opening doors for lifelong learners across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teacher education〔EB/OL〕.〔2018-12-27〕.https://www.researchgate.net.
〔5〕〔14〕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6〕肖可夫.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M〕.方俊明,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
〔7〕GOODLAD? J? I.Curriculum inq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M〕.New York:McGraw-Hill,1979:7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0.
〔9〕温儒敏.信息时代,更需自己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7-06-23.
〔10〕SYLVA? K.Curriculum? ?quality? analysis? and? impact? review? of? European〔EB/OL〕.〔2019-02-27〕.http://ecec-care.org.
〔11〕U.S. Department? ?of? ?Educaton.STEM 2026〔EB/OL〕.〔2018-12-27〕.https://innovation.ed.gov.
〔12〕杜威.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13〕RYCHEN? D? S.Key competencies:Overall? goals for competence development〔M〕//MACLEAN R,WILWON D N,et al.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 for the changing world of work.Netherlands:Springer,2005.
〔15〕SALLY M.Teaching? STEM? in? the? early? years〔M〕.St. Paul. MN:Redleaf Press,2013:17.
〔1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