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孔丹
任何建筑结构最关键的支撑都是坚实而牢固的基础,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表明,3岁以前是人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将影响一个人终生的学习和生活。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最早的教育场所。在家庭里,儿童能学到最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正常孩子身上,对残疾孩子的照顾仅仅体现在让其吃饱穿暖上。据新华网报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近期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万,涉及不少家庭。因此,使众多的残疾儿童在尽可能早的阶段接受家庭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而且,即使在上学以后,也不能放松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视障儿童(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上学期末,笔者进行了一次盲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大致结果如下。
1.孩子学会走路大致年龄:2岁以前占85%,3岁左右占15%。
2.孩子学会说话大致年龄:1岁半左右占85%,2岁后占15%。
3.孩子在家主动交流的情况:能者占82%,否者占18%。
4.家长的学前教育情况:有的占15%,没有的占85%。
5.家长是否注重培养孩子自立:是的占30%,否的占70%。
在被调查的近30位家长中,非常注重学前教育的家庭只有3个。下面我从其余家庭中挑选出两个典型来分析其孩子的情况。
小萌:低视生,1岁多学会走路,2岁学会说话,性格外向,特别爱动。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较好。小萌8岁入学,入学前上过6年私立幼儿园。但入学时她的行为习惯较差,上课总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手脚不停地动,不能理解10以内数的大小。她听不懂老师的问话,经常答非所问,闹出不少笑话。
小萌的情况固然与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但更多体现出家长对其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长每天只是接送孩子,总说自己生意忙,只要能找到一个看管孩子的地方就行,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几乎没有。这种家长是对孩子甩手不管型的。
小悦:全盲生,1岁多学会说话,将近4岁学会走路。家庭条件优越,有私家车。没有上过幼儿园,6岁时上过半年一年级,由于自理能力差,退学回家,7岁才正式入学。据她妈妈说,小悦4岁之前几乎没有自己尝试走过路,上楼梯家长抱着。所有亲人对她都十分娇惯,什么事都包办。小悦在家里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7岁上学时才学着自己穿、脱衣服。她爸爸说:“这孩子在家里,吃苹果都要家人把皮削好后,一块儿一块儿喂她,否则宁愿不吃,苹果的形状她都不知道。”
可以看出,这样的家长属于溺爱孩子型的。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甩手不管型的家长总爱找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认为孩子只要饿不着、冻不着就行。还有的家长碍于面子,几乎不让孩子出门,使孩子失去了和同伴玩耍的最好时机。单调的生活环境导致孩子的词汇量严重匮乏,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弱。而溺爱孩子型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却过分了,由于亲人包办太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古怪、成长缓慢。这样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视力障碍,并由此引发过度的怜悯、愧疚等感情,而不太注意对孩子进行正常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发生偏差。
为此,我建议,视障儿童的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明确家庭教育目标,平时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与教师配合,共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在重视孩子治疗的同时,家长更要重视早期教育,积极收集家庭教育的有关信息,科学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任何建筑结构最关键的支撑都是坚实而牢固的基础,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表明,3岁以前是人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将影响一个人终生的学习和生活。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最早的教育场所。在家庭里,儿童能学到最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正常孩子身上,对残疾孩子的照顾仅仅体现在让其吃饱穿暖上。据新华网报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近期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万,涉及不少家庭。因此,使众多的残疾儿童在尽可能早的阶段接受家庭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而且,即使在上学以后,也不能放松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视障儿童(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上学期末,笔者进行了一次盲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大致结果如下。
1.孩子学会走路大致年龄:2岁以前占85%,3岁左右占15%。
2.孩子学会说话大致年龄:1岁半左右占85%,2岁后占15%。
3.孩子在家主动交流的情况:能者占82%,否者占18%。
4.家长的学前教育情况:有的占15%,没有的占85%。
5.家长是否注重培养孩子自立:是的占30%,否的占70%。
在被调查的近30位家长中,非常注重学前教育的家庭只有3个。下面我从其余家庭中挑选出两个典型来分析其孩子的情况。
小萌:低视生,1岁多学会走路,2岁学会说话,性格外向,特别爱动。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较好。小萌8岁入学,入学前上过6年私立幼儿园。但入学时她的行为习惯较差,上课总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手脚不停地动,不能理解10以内数的大小。她听不懂老师的问话,经常答非所问,闹出不少笑话。
小萌的情况固然与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但更多体现出家长对其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长每天只是接送孩子,总说自己生意忙,只要能找到一个看管孩子的地方就行,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几乎没有。这种家长是对孩子甩手不管型的。
小悦:全盲生,1岁多学会说话,将近4岁学会走路。家庭条件优越,有私家车。没有上过幼儿园,6岁时上过半年一年级,由于自理能力差,退学回家,7岁才正式入学。据她妈妈说,小悦4岁之前几乎没有自己尝试走过路,上楼梯家长抱着。所有亲人对她都十分娇惯,什么事都包办。小悦在家里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7岁上学时才学着自己穿、脱衣服。她爸爸说:“这孩子在家里,吃苹果都要家人把皮削好后,一块儿一块儿喂她,否则宁愿不吃,苹果的形状她都不知道。”
可以看出,这样的家长属于溺爱孩子型的。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甩手不管型的家长总爱找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认为孩子只要饿不着、冻不着就行。还有的家长碍于面子,几乎不让孩子出门,使孩子失去了和同伴玩耍的最好时机。单调的生活环境导致孩子的词汇量严重匮乏,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弱。而溺爱孩子型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却过分了,由于亲人包办太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古怪、成长缓慢。这样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视力障碍,并由此引发过度的怜悯、愧疚等感情,而不太注意对孩子进行正常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发生偏差。
为此,我建议,视障儿童的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明确家庭教育目标,平时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与教师配合,共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在重视孩子治疗的同时,家长更要重视早期教育,积极收集家庭教育的有关信息,科学促进孩子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