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例谈

王军
一、情境再现
毫不夸张地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令人发憷的一课。内容多,又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垄断”等诸多难点,压力与挑战可想而知。头回上课,笔者选择以讲授法为主,学生们主动性差。背景、内容、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全部教学目标在一节课内完成。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可谓重点、难点一个不落。但笔者明显感觉课堂效果一般,学生的表情几乎在冷漠的边缘。
课后,笔者深刻反思,觉得走入了这样的误区:让教材、考纲拴住了手脚。一言堂的灌输模式谁会喜欢?
有鉴于此,第二次授课时,笔者决定采取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索本课教学,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问题解决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笔者就此导入,打出首张幻灯片并提问:此材料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韩国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由德国设计,加速器产自美国、加拿大,轮胎、金属油漆产自荷兰,灯管、汽缸头产自意大利,车身薄板产自日本,无线电设备产自新加坡,发动机产自澳大利亚,电气设备产自韩国,由韩国组装。
学生由材料不难看出当今世界经济已然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那么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从哪一历史时期开始的呢?有哪些事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些问题远不如哥伦布、黑奴贸易、珍妮机乃至西门子等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就拿直观感性的人和事来勾连其背后的历史意义。比如:“你们只知道西门子洗衣机,你们知道西门子先生吗?”事实上,笔者先引《房龙地理》发问,然后以对“殖民”的不同诠释来引发思考。“殖民”以房龙的视角来看,似乎不单具有贬义:白种人给巴拿马带来了枷锁,但是也带来了伤寒疫苗。18岁就死于猩红热,与50岁时被殖民者剥削,哪一种的幸福感更强呢?
……
这种讨论既有利于增加趣味,又能让思考走向深入,并且可以类比使用。譬如讲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以延伸至列强侵华史,然后倒过来层层剥出主题。重视反面立意的价值 ——列强侵略的进步意义是什么?这种表述当然欠妥,不过小噱头也很有用,可立即自我修正为“在客观上有什么积极意义?”期待答案是传播文明、促进科技发展乃至政治制度变革等。
接下来笔者希望学生了解:与工业革命相比,哪些条件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市场、资金、劳动力、科技……很显然,这些关键词依然是枯燥的!而枯燥肯定会影响课堂效果。要知道,现在的学生是传播学上的“受众”,不再是过去作为宣传对象的“群众”,不讲求传播的艺术和技巧,不给传播内容裹上喜闻乐见的“糖衣”,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顾及类似报纸的“可读性”和“可听性”。因此笔者援例把每一条都改造成一个个具象的案例,这样就把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变为探究思考的过程。
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力分别是“市场”和“科技”。“科技”本身已具有趣味性,但还是要用类似“益智游戏”的办法强化印象:“假设让你筹办一届世博会来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你会设置哪几个展厅?展示什么产品?”用这种方法处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笔者期望学生从书本上找出电力、交通、电讯、化工、传统等部门,并分别把相应的发明摆进不同的主题展厅——这不难做到。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虚拟了一个场景并提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下面的叙述哪些是可以做到的?哪些是当时无法实现的?
1911年某天,英国曼彻斯特商人查尔斯,要取道法国赴美国洽谈生意。他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时髦的涤纶面料做的衣服,坐电车到码头乘汽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当他达到法国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往美国华盛顿,到达机场时,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热情地从一辆汽车中迎了出来,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威廉热情地邀请查尔斯去看电影。闲聊中,查尔斯告诉威廉,他这次洽谈的是一笔塑料制品、化肥及电脑配件生意。如果谈成就马上给自己的合伙人发短信报喜,并准备用远洋轮船将货物运回曼彻斯特。
请相信,没有学生会较真儿,反驳说这个资料不是“历史事实”。他们会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心情愉快地跟老师一起玩“历史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愉快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发明”是本节的关键词,引用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但变换一种表达,甚至变换一下表达的口气,就会收到特殊的效果。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伟大发明的诞生,需要哪些因素?引领学生从三个路径进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类文化的积累、发明家的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学生已经进入了互动情境。主动思考,主动归纳,乃至主动检测,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在这种氛围中“啃骨头”(难点),显然就不会影响“学习快感”,而且能提高效率。
由于时间较紧,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了——假如我们能在课堂抓住学生,就应对他们的课后学习抱有信心。换句话说,学生如果没有课后的主动努力,那只能说明课堂教学的失败。
三、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永久动机。聪明的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激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和创新。
互动,并不是指老师将陈述句变成设问句,而是让学生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为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取消讲台的绝对权威,让师生形成真正的意见交流。
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审美特征乃至视听习惯。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懂得用什么样的形式包装内容,才能有效地击中他们的心理“麻筋”。同样道理,用学究味的语言去介绍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
陶行知先生早在其《教学合一》里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说,只有学生“学”起来,教师的“教”才更有价值。师生关系中,“引导者”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不如“推动者”。换句话说,只有当学生“需要”老师的时候,后者才能将自己的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