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艺术探微

    杨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年复一年地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写作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写作思路上死板、僵化,写作内容贫瘠空洞,写作语言往往套话连篇,情感表达方面虚情假意。无须讳言,这样的学生作文无论是在常规的作文训练还是在学业检测或者升学考试中,都不可能获得好评。究其根源,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作文目标不明确,训练内容和选题随意

    首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安排体系方面不尽如人意。教材虽然兼顾了课文阅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三个方面,但是却没有将上述三个方面很好地统筹安排,上述三者之间缺乏完整的序列关系。比如,在教材每个单元中五篇阅读课文后才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或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写作》等。教师在教学完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后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没有任何的依据,只能随意出题。其次,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前没有精心备课。甚至在临上课时才即兴想出作文训练的题目来,学生作文时如何进行审题、立意、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文采等,全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与知识储备了。如此,自然导致学生的作文训练基本处于盲目状态。

    二、作文教学观念落后,训练方法死板僵化

    鉴于教学阅读课文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学课时,所以,语文教师每周只能安排1课时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短短的作文训练课时中,学生很难马上进行快速的、准确的审题立意、选择材料和布局谋篇等。当下课的铃声响起之时,很多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命题还处于“未曾相识”状态,教师也只能任由学生将作文带回家里东拼西凑地胡乱写一气后次日再交上来了事。如此的作文训练,作文的质量当然难以保证了。其次,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够结合课文,诸如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冰心的《荷叶母亲》等经典美文中渗透写作能力的有效训练,或者在上述经典美文的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读写结合链接点指导学生进行随堂作文训练。由此,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借鉴和模仿教材中的经典美文进行随堂作文训练的机会。学生学习和增长写作技能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加少了。

    三、作文评改方法失当,点评收效低

    在作文评改方面,常常是学生将刚刚写完的作文交给教师,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心批阅,然后再将作文发给学生,要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评和教师给学生作文的眉批、尾批反复思考自己作文的成败得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可是,很多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看看教师给的分数和文末的评语就放到一旁了。不言而喻,这样的作文评改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虽然也有很多教师努力尝试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互改互评作文。但是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这样的互改互评作文的过程中,不知从何改起,更不知如何评价,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同学的作文,然后在作文的右上角简单地写个“好”或者写个“一般”或者写个“较差”等字,至于为什么“好”或者“一般”或者“较差”等,很多学生都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样的作文评改方式,自然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文教学质量当然也就自然难以迅速提高了。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思路灵活、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健康时尚、令教师和阅卷老师等都感到欣慰而不吝给予高分的文章呢?

    一、为学生构建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系统

    初中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写作训练计划:(1)语言训练方面:从词句训练到片段训练再到篇章训练层层递进;(2)文体训练方面: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层层递进;(3)能力训练方面,从无序训练到有序训练,从量变到质变。以七年级的作文为例,在第一单元之后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第一单元的课文《繁星》(巴金)、《嫩绿的芽儿》(冰心)、《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泰戈尔诗三首》等后,对学生进行语言或文体或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上述各篇课文的基础上,用“繁星”或者“嫩绿的芽儿”或者“郑人买履”或者“刻舟求剑”或者“告别”等各造一个完整的句子;以能力训练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以“繁星”或者“嫩绿的芽儿”或者“郑人买履”或者“刻舟求剑”或者“告别”等为话题,写一段400字左右的话;以文体训练为例,可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郑人买履》或者《刻舟求剑》等改写成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学生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丰富和充实原文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强化文体训练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强调“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虽然历年中考试卷中的作文考察均给了考生“文体不限”或者“自选文体”的宽松的写作环境,但是这并不等于不要文体,并不等于鼓励学生写作“三不像”“合体文”。否则,学生在考场上虽然下笔千言,却因为全无最起码的文体章法而令阅卷教师大跌眼镜。因为合乎文体,历来都是阅卷教师作文评分的基本标准。作文的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等诸多方面的要求,都是建立在是否合乎文体的基础之上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训练,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记叙文文体写作训练。因为初中阶段,学生作文训练的基本目标就是写人记事能够清楚明白、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基本具备就行。

    三、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摒弃无病呻吟

    《毛诗序》中曾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先儒诗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见,说真话、抒真情,拒绝虚情假意和无病呻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坚决摒弃那种在文中只重形式和文采而忽略抒发真情实感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边事物的意识。因为自然景物、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不同特点,才可以从中捕捉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才可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挖掘、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作文时说真话抒真情创造条件。比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公园去悼念烈士;端午节时,组织学生去观看当地的龙舟竞赛活动等。活动之后引导学生以“清明”或者“先烈”或者“民族节日”等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遵循读写结合原则,加强随堂作文训练

    1.先读后写的原则

    先读后写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只有在读懂了教材中的经典美文后再去动笔练习写作,才能将教材经典美文中的丰富内容和高超的写作技能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继之由阅读向写作迁移。比如,在引导学生对文言文《陈涉世家》、《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或者古典诗词李煜的《相见欢》、李白的《行路难》等进行补写、改写、续写、读后感等随堂作文训练时,学生必须在完全理解上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之进行补写、改写、续写等二度创作。

    2.读写内容一致的原则

    读写内容一致的原则,即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经典美文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阅读内容必须与写作教学目标相一致。如此学生才能将经典美文中的内容内化后再顺利迁移到写作内容中。以训练学生写作“亲情”方面的记叙文为例,指导学生阅读、品析了朱自清的《 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等经典美文后,学生才会明白:来自父亲与母亲的爱,不管是惊天动地的大爱还是细致入微的平凡小事等,都令我们终身难忘,都值得我们热情歌颂。如此,学生才会借鉴“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从家庭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寻找有意义、有价值的表现浓浓亲情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继之写出表现浓浓的亲情的声情并茂的记叙文来。

    总之,写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中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所以,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时,必须首先找到学生畏惧写作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探索出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畏惧心理的办法,然后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训练活动,并授予学生写作的技能,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感悟、模仿、借鉴教材中经典美文的写作技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泗洪县四河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