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环境对大班幼儿午餐影响的研究
李成 陈双
【摘要】以浙江省H市M园大一班3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音乐环境对大班幼儿午餐的影响,发现音乐环境下大班幼儿用餐质量有所提高,但对用餐独立性、挑食行为、餐后整理自主有序性等没有显著影响。建议幼儿园教师营造适宜的午餐音乐环境,调动幼儿良好情绪,提高幼儿用餐质量。
【关键词】音乐环境;大班幼儿;午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09-0022-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已经是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环境,将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统一,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部分幼儿园教师对音乐环境创设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研究都比较欠缺,较少发挥音乐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本研究拟探讨音乐环境对大班幼儿午餐的影响,供广大幼教工作者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H市M园大一班34名幼儿(听力正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研究者认为大班幼儿通常已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具备一定的用餐技能,不会因为用餐习惯和技能问题而影响研究的信效度;二是因为和小班、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觉能力相对较好,有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对旋律、节奏、音色、结构、强弱、快慢等音乐要素,以及音乐的风格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对象全程参与无音乐环境和有音乐环境实验。除有无音乐的区别外,其他午餐用餐环境,包括用餐地点、时间、程序等均保持一致,且教师尽量不打扰幼儿用餐。研究者先进行无音乐环境下的观察记录,再进行有音乐环境下的观察记录。
研究者不向幼儿公开研究者身份,而以幼儿园教师身份参与幼儿园活动,观察幼儿午餐行为。研究历时6周,每天午餐用餐时间约30分钟。研究者首先对全体幼儿的午餐行为进行预观察1周,以便对观察内容、视频拍摄角度等进行完善。之后,研究者在无音乐环境下正式观察2周,再在有音乐环境下适应观察1周,以便降低幼儿对午餐音乐环境的好奇度并调整音乐播放器位置和音量大小等。最后,研究者在有音乐环境下正式观察2周。除现场直接观察外,研究者还在幼儿不知情状况下进行隐蔽视频拍摄,以弥补研究者现场观察的不足。全部观察结束后,研究者将观察记录内容和摄像拍摄内容结合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
(三)研究工具
1.音乐作品
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数位幼儿园骨干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者最终选择了班得瑞钢琴曲《月光》、古筝独奏曲《紫竹调》、门德尔松钢琴曲《春之歌》、海顿弦乐四重奏《小夜曲》、贝多芬钢琴曲《G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和贝多芬弦乐四重奏《G大调小步舞曲》等6首音乐作品(见表1)。研究者利用Audacity软件对6首音乐作品进行无痕剪辑,总时长14分29秒。每次有音乐环境创设时,6首音乐作品连续播放并重复1遍。这6首音乐作品均为经典作品,且在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风格等方面具有共性,均为大调式,中等速度,力度为中等或偏弱强度,旋律以小跳进行为主间插大跳和装饰音,在平缓舒适中伴随着活泼愉悦。例如,《春之歌》的开始处标记为p(弱起),整曲为中等强度(mf),中段时使用了顶针格的弱起小短句,速度为中速稍快,贯穿旋律中的倚音使音乐稍显活泼生动。又如,《小夜曲》以弱起拍开始呈现,旋律在中偏高音区,并以级进式的起伏延展,给人以温暖、安全、舒心之感。
2.观察维度
本研究的观察重点是无音乐环境和有音乐环境下大班幼儿的午餐行为表现。考虑到用餐三个阶段(餐前准备、用餐、餐后整理)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研究者在文献梳理和访谈幼儿园园长及一线教师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背景,再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核,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八个观察维度(见表2)。幼儿有该维度相关表现为“是”,记1分;没有该维度相关表现为“否”,记0分。参与评定的人员包括2名带班教师、1名保育员和2名研究者。5名参评人员的评分者一致性信度达0.85以上。
二、研究結果与分析
(一)音乐环境下大班幼儿用餐质量有所提高
研究者对大班幼儿在有无音乐环境下用餐行为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有、无音乐环境下,幼儿餐前分餐自主有序性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用餐专注性和整洁性维度得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1),表现为幼儿在有音乐环境下的得分显著高于无音乐环境。在有音乐环境下,20分钟内完成用餐的幼儿人数显著多于无音乐环境(p<0.05),30分钟内完成用餐的幼儿人数通常也比无音乐环境多(见图1),表明有音乐环境显著提高了幼儿的用餐效率。此外,虽然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但由图2可以直观看出,在有音乐环境下幼儿愉悦用餐的人数占比高于无音乐环境。
研究者认为,在有音乐环境下幼儿用餐质量有明显提高的可能原因是有音乐环境中的材料,即研究者选择的音乐作品与大班幼儿的心理情绪建立了对应关系。“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由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联觉规律决定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决定了来自听觉的音响感觉可以引起来自其他感觉系统的感受。”〔3〕换言之,联觉这一心理活动机制使得不同的音乐与人的不同情绪之间产生了对应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低音区与突显下行感的旋律进行、较弱的力度、紧张性的音程,辅之以缓慢速度的音乐,往往与悲哀、压抑的情绪有联觉对应关系;较高音区、较快速度、旋律突显上行、节奏活泼的音乐往往与快乐、兴奋的情绪有联觉对应关系;介乎两者之间的音乐则常使人产生从容、适意、自然、愉悦的情绪感觉。〔4〕本研究中所选用的音乐作品均为中速或中速稍快的速度,这种速度比人的心率略快,既会使人兴奋,又不会过度兴奋。这些音乐作品中的音高大多在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属于中音区,即介乎高音区的嘹亮、尖锐和低音区的浑厚、笨重之间,旋律常在局部区域形成螺旋上行趋势,然后伴随轻松的下行收结,同时在主旋律的下方出现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协和音程关系的第二声部,且以主调的形式展开。这些音乐作品均音色纯粹干净,即使其中两首作品为弦乐四重奏,也是同一弦乐组的音色,且力度中等,没有出现突弱或突强的力度变化。音乐作品的拍号全部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所有作品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节奏表现既不显密集局促,又不带舒宽松散之感。其中,《紫竹调》为羽调式,其余作品均为色彩明亮的大调式。因此,这6首音乐作品会带给听者干净、愉悦、开朗、流畅、自然、和谐的美感享受。在适宜的音乐环境中,大班幼儿用餐质量自然有所提高。
音乐心理学家斯蒂芬·克尔施认为,大脑中的海马体是产生快乐、幸福、爱和社会性依附等相关情绪的关键结构。〔5〕个体听到愉悦音乐时,包含伏隔核在内的多巴胺的通路就被激活了,即包括下丘脑、腹侧被盖区等和海马体有密集交互神经联系的奖赏环路被激活了。这种由音乐带来的愉悦的情绪被个体“复制”并表现为微笑、蹦跳等行为。有研究表明,在社会性环境中,个体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情绪感染有助于充分的共情现象。”〔6〕这说明,即使有部分大班幼儿对音乐作品不够敏感,但在其他幼儿的情绪感染下,他们也会逐渐共情,提高用餐质量。
(二)音乐环境对大班幼儿用餐独立性、挑食行为、餐后整理自主有序性等没有显著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用餐独立性、挑食行为以及餐后整理自主有序性维度得分在有无音乐环境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大班幼儿对菜肴的偏好,以及是否独立用餐,餐后能否自主整理,均是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太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暂时变化而改变,除非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个体有显著意义。
三、讨论与建议
上述研究表明,适宜的午餐音乐环境有助于提高大班幼儿用餐质量。因此,建议幼儿园教师重视营造适宜的午餐音乐环境,调动幼儿良好情绪,提高幼儿用餐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适宜的午餐音乐环境对大班幼儿午餐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午餐音乐应以纯音乐为主,无论是西洋乐曲、中国民族乐曲,还是融合东西方特色的轻音乐,都应具有以下特点:音乐过渡平稳、速度中速或中速稍快、旋律优美、音乐情绪积极愉悦,〔7〕同时音乐的演奏应以独奏或小合奏(如弦乐四重奏等)为佳,以营造清新、柔和、平稳等符合用餐心理需求的氛围。大型乐队如管弦乐队、交响乐队演奏的音乐作品一般不适用于营造幼儿用餐的音乐环境,因其恢宏、厚重、音量变化大等特点与幼儿用餐心理要求不相吻合。在营造音乐环境时教师应当注意控制播放器音量,以轻声为宜,但也要让全班幼儿都能听到音乐。
为了引导幼儿规范用餐行为,养成良好的用餐習惯,在营造适宜的用餐音乐环境时,教师尤其应当注意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以调动幼儿良好的情绪为目的。已有研究表明,急躁、平和两种不同情绪的运动时间感与音长感之间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长音使人感觉平和、安静,此类音乐作品均具有慢速特征,而使人产生兴奋、活跃、急躁感的作品均具有快速的特征,介乎两者之间的音乐作品则易使人产生从容、适意、自然的感觉。〔8〕幼儿午餐时应该从容、适意、自然、安静,因此选择的音乐作品在速度上应当是中等或中等稍快的,即每分钟66拍到108拍之间,节奏平稳流畅、疏密得当,旋律以八分音符为主,音符的连接以级进、小跳为多,力度以mf(中强)、mp(中弱)为主,乐句篇幅长度适中,多考虑大调式的色彩,使得作品既明亮又亲切。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选择的音乐作品应以偶数拍子为主,偶数拍子的强弱韵律和人的心跳、呼吸节律基本一致。乐音有规律的波振会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和听觉神经系统传入体内。如果乐音波振和人体某一器官节律一致,可使人的机体运动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的同步状态。〔9〕这种同步状态有助于幼儿午餐时情绪的稳定和安静。三拍子音乐作品要慎用,因为它的强弱弱的内在韵律会扰乱人内心的稳定和平静,进而影响幼儿午餐情绪,除非三拍子的音乐作品有音乐技术上的处理,弱化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如本研究中的《月光》和《G大调小步舞曲》,虽是三拍子,但音乐强调的是大尺度的乐句表达,而非三拍子的强弱凸显,且以弱起的节拍弱化了原来强弱弱的三拍子固有节律,使得作品的音响既有一定的灵动,又不失平和稳定。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运用已经引起相关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当然,音乐环境对幼儿用餐质量的作用机制是较为复杂的,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4〕〔8〕〔9〕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6〕斯蒂芬·克尔斯.大脑与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7〕林玫.幼儿园午餐背景音乐的开发与实践〔J〕.福建教育,201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