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氛围的创设
陶春梅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课堂上,教师的反馈结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总埋怨学生太“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教师未能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它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双边交往程度和合作水平的差异,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氛围。或欢乐,或沉闷,或高昂,或压抑等,它制约着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绪,并对学习动机、态度、效果产生影响。那么,营造怎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驾护航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宽松和谐,这是开展好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
所谓“自主”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权,使其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践证明,学生在紧张压抑中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他们害怕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总是把头低得越低越好,长期下去很容易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成为课上的“静听”者。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那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就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中高高兴兴地学,或是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首先,应给学生思维的自由。教师不能硬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思维轨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传道授业”者自居,教师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是得不到体现的。只有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下来,拉近师生的距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教学不能紧跟教案走,而要紧跟学生走,随时作好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步骤的准备。
其次,课堂中还要讲求民主教学。教师应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形象,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播媒介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
另外,还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一些课文段落之间相似或并列,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细细读;朗读训练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朗读;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一旦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就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可以“天高任我飞,海阔任我跃”,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营造小组讨论的学习氛围
小组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有助于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因而营造良好的小组讨论氛围,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分组均匀
将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合理搭配,以免出现有些小组讨论过热,而有些小组默默无声的情况。
2.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
如在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明确完成之后将进行小组竞赛,或进行总结汇报,评选出最佳小组,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树做好榜样。特别是对于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大的关注,可经常性地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去,鼓励、引导他们讨论,并对其在交流中所得的知识加以肯定,使其从中获得成功感,尝到合作交流的甜头。
3.要保证讨论结果的有效性
首先每组要确定一个小组长,做好记录和维持纪律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善于选择有价值的学习讨论内容。一般来说,过易、过难或难以合作的内容,不宜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索。过于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无需合作;过于难或难以合作的内容,即使学生相互探讨,也是劳而无功,浪费时间罢了。教师还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索。学生如果自己不经过思考就从别人那拿取“果实”,那只会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懒惰者,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适当的留出时间让其独立思考,然后让其进行合作交流,在小组之间交换意见,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营造大胆质疑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探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面的学习要求,而探究的基础则是怀疑。北宋教育家程颐曾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有了疑问,才能有效地解决困惑。学生的质疑正是主动学习探究的最好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才能创设这样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可以适当的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往往比老师讲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其次,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让学生敢于质疑。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一些缺乏探讨性问题时,教师不应一棍打死,抑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应该先充分肯定这种探究精神的可贵,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怎样去探究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还应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教师要教给其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学习一篇文章时,要想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来表现的?文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语言上有什么特色?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导思维的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保证质疑的价值,才不至于漫无边际,死钻牛角尖。
综上所述,这三种学习氛围的营造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将之融会贯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使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发挥实效,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中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课堂上,教师的反馈结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总埋怨学生太“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教师未能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它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双边交往程度和合作水平的差异,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氛围。或欢乐,或沉闷,或高昂,或压抑等,它制约着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绪,并对学习动机、态度、效果产生影响。那么,营造怎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驾护航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宽松和谐,这是开展好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
所谓“自主”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权,使其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践证明,学生在紧张压抑中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他们害怕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总是把头低得越低越好,长期下去很容易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成为课上的“静听”者。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那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就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中高高兴兴地学,或是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首先,应给学生思维的自由。教师不能硬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思维轨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传道授业”者自居,教师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是得不到体现的。只有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下来,拉近师生的距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教学不能紧跟教案走,而要紧跟学生走,随时作好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步骤的准备。
其次,课堂中还要讲求民主教学。教师应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形象,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播媒介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
另外,还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一些课文段落之间相似或并列,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细细读;朗读训练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朗读;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一旦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就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可以“天高任我飞,海阔任我跃”,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营造小组讨论的学习氛围
小组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有助于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因而营造良好的小组讨论氛围,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分组均匀
将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合理搭配,以免出现有些小组讨论过热,而有些小组默默无声的情况。
2.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
如在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明确完成之后将进行小组竞赛,或进行总结汇报,评选出最佳小组,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树做好榜样。特别是对于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大的关注,可经常性地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去,鼓励、引导他们讨论,并对其在交流中所得的知识加以肯定,使其从中获得成功感,尝到合作交流的甜头。
3.要保证讨论结果的有效性
首先每组要确定一个小组长,做好记录和维持纪律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善于选择有价值的学习讨论内容。一般来说,过易、过难或难以合作的内容,不宜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索。过于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无需合作;过于难或难以合作的内容,即使学生相互探讨,也是劳而无功,浪费时间罢了。教师还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索。学生如果自己不经过思考就从别人那拿取“果实”,那只会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懒惰者,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适当的留出时间让其独立思考,然后让其进行合作交流,在小组之间交换意见,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营造大胆质疑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探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面的学习要求,而探究的基础则是怀疑。北宋教育家程颐曾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有了疑问,才能有效地解决困惑。学生的质疑正是主动学习探究的最好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才能创设这样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可以适当的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往往比老师讲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其次,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让学生敢于质疑。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一些缺乏探讨性问题时,教师不应一棍打死,抑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应该先充分肯定这种探究精神的可贵,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怎样去探究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还应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教师要教给其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学习一篇文章时,要想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来表现的?文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语言上有什么特色?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导思维的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保证质疑的价值,才不至于漫无边际,死钻牛角尖。
综上所述,这三种学习氛围的营造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将之融会贯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使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发挥实效,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