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方法探究
刘光宇
【摘? 要】 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可以在探究课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能力。小学科学课堂具有知识点杂多,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的讲解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将某一章节的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主题和逻辑思维进行串联,促进学生对宏观知识的把握,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思维导图;科学课堂;教学措施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宏观上把握章节知识点,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巩固知识点,构建学科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设计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把握教材单元主题和与知识点的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溶解的快慢》这一章节学习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高效学习。
一、教师课前设计思维导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认识到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重大意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开展课程教学
教师在讲科学课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的结构与知识内容进行结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思维导图具有简洁性和整体性,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边讲解课文知识边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溶解的快慢》这一单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和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绘制单元知识框架。教师在提问以后,邀请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在全班学生证实以后,教师将本单元的主题写到黑板上。确定单元主题以后,教师继续根据单元内容进行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关于物质的溶解的哪几部分知识呢?溶解现象和不同物质溶解的快慢。”教师将本单元的两大部分写在单元主题以后,对每个部分进行单独讲解。“溶解是指什么呢?为什么会有溶解这个现象呢,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溶解速度有差异呢?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和溶解有关呢?”这几个问题就把本单元关于溶解的知识进行了概括归纳。教师可以在“溶解的快慢”这一板块深入扩充知识结构“溶解的定义,不同物质的溶解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关于物质溶解的实验步骤等”,以此为例完成“速度差异原因”那一部分的知识讲解。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回忆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课本知识,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展开学习活动
教师要在科学课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思维导图绘制的要点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溶解的快慢》这一部分内容学完以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把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理解知识结构。
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主题和要点,帮助学生把握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參考文献】
[1] 刘阳丹,高翔.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9):33-37.
[2] 杨兰娟.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38-39.
(责任编辑: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