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利于善治

杨婕
韩非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由55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大都出自韩非之手。除个别文章外,《韩非子》的各篇之名均表示该篇主旨。另外,关于这本书的创作由来,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可见该书不仅是韩非在逆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还饱含着他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他认为“法”“势”“术”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三个手段:“法”是健全法制,“势”是君主权势,“术”是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法”是“法”“势”“术”兼治的中心,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法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家必定会陷于混乱。君主既要通过“法”来确立一个治理国家的标准,普遍约束臣民,又要通过“术”来不断调整君、臣、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国家统治,而实行“法”运用“术”,其前提是要牢牢地掌握有力的“势”。《韩非子》别具匠心地将“法”“势”“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始终坚持将這三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之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的影响。
在关于治国理念的具体论述中,该书体现出许多具有历史进步的思想。如《韩非子》强调法对国家的经济领域有很大作用力,“以刑治,以赏战,厚禄以用术。行都之过,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食,使以粟出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也就是说,饬令合乎法就能够整顿经济秩序,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而稳定地发展。再比如,《韩非子》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这一思想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则代表着历史进步观,它要求法令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法与时转”是专门针对一些以儒家为代表的守旧派的,他们言必称先王,以先王之法为不可变易之法,韩非对此坚决反对。
此外,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所以《韩非子》一书显现着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而其主张“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则在一定程度上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芒。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至今仍有深刻的启发价值和意义。
当然,《韩非子》里的一些思想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放在历史长河中去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重读《韩非子》一书,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研究。研究《韩非子》的进步思想,吸取其中有益的元素,以作为当今法治建设的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