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科素养,设计有思考的学习活动课例分析

    林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教育价值的反映,它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的是引导师生在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科习惯、思维方式、学科文化等方向。学习活动是连接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能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和思维。一位学科专家曾说过,“信息技术学科价值不能仅仅停在信息素养、简单任务完成上,更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基于学科本质,关注学生思维的启发,促进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实践、反思,通过学习活动体现学科价值,形成学科素养。笔者将通过两个典型课例的分析,呈现如何以有思考的学习活动来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习深度。

    ● 课例一:在学习活动中认知技术价值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子表格》第七课的主题为“高级筛选——选出参加国旗班的同学”。学生之前已完成电子表格基本概念、常用函数、图表制作、排序和自动筛选等内容的学习,高级筛选是這个单元教学的难点。本课涉及的技能操作的教学点较多,包括高级筛选的基本步骤(分析筛选条件、输入筛选条件、选择筛选结果存放方式、选择筛选条件、选择筛选结果存放),以及进行高级筛选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筛选条件的逻辑表达方式、数据区域的选择)等。课例一执教教师(福州第十九中学王则瀚老师)在本课教学实施中用五个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认识技术价值。

    1.连接经验,形成问题

    教师以“国旗班”成员选拔为情境,设计第一个学习活动:利用已掌握的技能,在体检表中找出“男生身高大于162厘米、女生身高大于150厘米”的同学。学生们首先尝试使用已学习过的自动筛选功能,却发现不能直接找到符合要求的数据,必须经过多个步骤(两次自动筛选+两次复制、粘贴)才能得到需要的结果。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连接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同时产生了是否有办法“一次性找到需要的数据”的新学习问题。基于新的学习问题,教师适时提出了高级筛选的概念,指出其能实现比自动筛选更复杂的筛选操作的优势,并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技术的可选择性和适用性。

    2.分析要求,分解任务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新技能学习之前,设计第二个学习活动:分析学习任务中的筛选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逐层分解,明确各个筛选条件之间的关系。学生首先找出问题中包含的四个筛选条件——性别=男、身高>162cm、性别=女、身高>150cm。然后明确四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性别=男、身高>162cm是“与”关系;性别=女、身高? ? ? ? ? ? ? ? ? ? ? ? ?150cm是“与”关系;而性别=男、身高>162cm与性别=女、身高>150cm之间是“或”关系。通过分析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思考的习惯。

    3.分步实践,解决困惑

    在操作实践之前,教师引导学生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角度,了解高级筛选的基本操作要点,即确定筛选条件、在指定位置输入筛选条件、选择好三个区域(对何数据、用何条件、筛选结果呈现位置)。操作实践时先从一个条件出发,解决基本的筛选条件输入时条件项目和条件表达式的问题,再逐步扩大条件项目,这是一种学习指导,也是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的学科思维的渗透。引入高级筛选功能选择“条件区域”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若条件表达式在Excel表格中处于同行表示条件之间是同时成立的“与”关系,不同行表示条件之间只一个成立即可的“或”关系,合理降低认知难度后让学生自主尝试感悟。

    4.突出重点,提升迁移

    在小结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三个阶段,让学生思考对筛选结果起关键作用的是什么(列表区、条件区、结果区),帮助学生明确条件设计的重要性,掌握教学重点,并通过布置包含多样化筛选条件的提升作业,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迁移。

    5.互动思考,了解价值

    在问题互动过程中,学生认识从自动筛选到高级筛选的需求和技术解决方法。在教师示范学生身高变化后,已定义的高级筛选并没有输出变化后的筛选数据的实例,直观呈现高级筛选也有其局限性,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知晓信息技术的手段是可选并不断有进阶的。教师由此适时提出了新的解决技术——视图,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并了解技术发展的本质。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操作类的内容是学科基本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往往把掌握具体的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但若忽略了操作行为背后的技术应用价值,就会造成学生对学科基本能力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影响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本课例教师通过五个活动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操作的因由并掌握操作技能,感受技术的发展性和适用性,形成正确技术使用观和价值观。

    ● 课例二: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概念原理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3课标版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4.1.2“图形图像文件的存储”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图像分辨率、位深度等概念及其与图像质量、大小的相互关系等,该课需要学生了解图像编码原理,掌握计算位图图像文件大小。课例二执教教师(鞍山一中全娱扬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本课概念和原理。

    1.直观感受,观察思考

    在进行本课内容教学伊始,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像素?见过像素吗?而后用简便的图像处理工具ACDsee呈现出学校大门的图片,通过放大镜功能不断增加放大倍数,让学生逐渐看到“一个一个的正方形”即为“像素”。有了直观感受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见到的“像素”有什么特点,启动学生思维,学生从每个正方形中的颜色、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得出直观“像素”的三个特点:形状一致、大小相同、相互之间无联系。

    2.对比分析,知识验证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图像中添加文字与原始没有文字的文件进行比较,思考在相同格式的图像中添加内容对文件大小有没有影响,学生经过对比、思考、讨论后,反馈可能有三种情况——变大、变小或不变,并一一陈述各自观点。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图像中增加信息不会影响文件大小。教师设计的先动脑思考再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行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方式。

    3.分组实验,观点分享

    基于前面的验证活动,教师提出新的思考:影响图像文件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教师设计学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逐步解决问题,通过分组利用ACDsee尝试改变图像的尺寸及颜色模式来验证其是否对文件大小有影响。在第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学科专业规范来描述“尺寸”,即图像水平、垂直方向的像素的数量,并利用放大镜功能来检验,进而得出计算图像尺寸即图像分辨率的公式;在第二组学生代表阐述颜色变化后,图像文件的大小也随之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对比图像文件的详细信息,让学生观察发现相应文件中“位深度”的变化,同时初步建构新知识:位深度与颜色数的关系。学生在分享实践结果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出声的思维”能较好地检验认知。

    4.问题引导,深化概念

    位深度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真正理解该概念,教师设计“探究表”思维支架,通过系列追问,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后形成以下知识:“位深度与颜色数”的关系是有规律的,即n个位深度的颜色数是2n。但位深度到底是什么?学生此时还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接着提出进阶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位深度是作用于一个图像文件,还是图像文件中的每个像素点?问题直指概念本质,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概念。此处对位深度参数的价值认识,建议可让学生表达出理解后的内涵,以更好地突破难点,达成深度学习。

    5.练习巩固,归纳建构

    经过对概念的认知学习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两个练习,即黑白色与16色的4×4的图像所需要的二进制数。通过基础练习,学生归纳出计算图像文件大小的一般公式:图像文件大小=位深度×图像分辨率(水平像素数×垂直像素数)。在进阶练习中,教师进行了变式设计,用不同的数量单位和形式表述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内化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概念、原理类知识一般都蕴涵着学科关键思想,但经历学习,这些内容常常不易进入学生认知的长时记忆区。本课例教师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直观表象的观察为基础,从浅层学习提升为有思考的深層认知,建构出学生自己的“有效”知识。

    有思考的学习活动,本质上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和操作,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帮助他们发现技术表象与学科内在规律的联系,促进学生将脆弱知识进行深化巩固,而且通过思考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知识线索,构建出自我的知识图谱等。因而,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关注学科素养,通过问题启发和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发学科思维,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互动思考,有效提升学习深度和学科教学价值。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