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常态下的广西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刘光焰+刘丽荣+王晓峰
[摘 要]工程管理不等于技术加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根据新常态下广西开发建设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广西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基础平台的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将用于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为4499.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1]可见,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格外重要。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这亟待地方工程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基于广西区域建设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约有200家大学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2] [3]广西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2002年才在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率先开办,2004年、2005年在广西工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相继开办。
(一)广西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区域分析。根据我校对2010年-2014年工程管理毕业生区内、区外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广西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居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5.6%,且呈上升趋势。
2.就业单位情况分析。根据广西2010年-2014年建设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广西全区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均集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勘查公司和相关设计单位,其中区内就业占比66.35%,区外就业占比32.97%。可见,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建设项目技术与管理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培养目标定位
新常态下建设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具有独立组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在工程实践中创业、创新,为大中型建设企业输送工程一线“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定“打造多学科渗透交叉、通多精一、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和创新并举、技术和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基础平台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工程管理建设行业人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创特色、主应用、重创新”多学科交叉和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途径
在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主应用、多学科、创特色、重创新”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主应用”,即为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人才;“多学科”指为学生搭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向多个专业方向拓展的能力,毕业时具有较宽的就业面;“创特色”是指打造我校“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专业特色,凸显我院有较强土木工程特别是其中的岩土工程学科的优势;“重创新”主要是指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
据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总体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见图2)。在这个总体模式的指导之下,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和过程来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导向。
在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下,我校结合实施的学业指导教师制度,在入学之后学业导师给予不定期的指导,特别是在专业选修课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发展方向等。经过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专业方向的兴趣。
(三)开展以“行业标准+执业资格+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强调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见图3),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开展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实验中心建设、校企合作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实体及创新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联动实践教学系统,形成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实践、科研项目五方面教学内容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总结
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上述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新常态下,广西地方高校必将找到新的战略思路,把稳方向、沉稳换挡、平稳爬坡,适应新常态,推动人才培养发展行稳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4-11-06.
[2] 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7(3):46-49.
[3] 祝连波,任宏.2l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4):59-62.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工程管理不等于技术加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根据新常态下广西开发建设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广西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基础平台的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将用于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为4499.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1]可见,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格外重要。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这亟待地方工程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基于广西区域建设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约有200家大学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2] [3]广西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2002年才在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率先开办,2004年、2005年在广西工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相继开办。
(一)广西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区域分析。根据我校对2010年-2014年工程管理毕业生区内、区外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广西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居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5.6%,且呈上升趋势。
2.就业单位情况分析。根据广西2010年-2014年建设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广西全区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均集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勘查公司和相关设计单位,其中区内就业占比66.35%,区外就业占比32.97%。可见,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建设项目技术与管理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培养目标定位
新常态下建设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具有独立组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在工程实践中创业、创新,为大中型建设企业输送工程一线“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定“打造多学科渗透交叉、通多精一、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和创新并举、技术和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基础平台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工程管理建设行业人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创特色、主应用、重创新”多学科交叉和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途径
在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主应用、多学科、创特色、重创新”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主应用”,即为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人才;“多学科”指为学生搭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向多个专业方向拓展的能力,毕业时具有较宽的就业面;“创特色”是指打造我校“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专业特色,凸显我院有较强土木工程特别是其中的岩土工程学科的优势;“重创新”主要是指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
据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总体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见图2)。在这个总体模式的指导之下,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和过程来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导向。
在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下,我校结合实施的学业指导教师制度,在入学之后学业导师给予不定期的指导,特别是在专业选修课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发展方向等。经过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专业方向的兴趣。
(三)开展以“行业标准+执业资格+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强调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见图3),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开展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实验中心建设、校企合作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实体及创新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联动实践教学系统,形成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实践、科研项目五方面教学内容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总结
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上述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新常态下,广西地方高校必将找到新的战略思路,把稳方向、沉稳换挡、平稳爬坡,适应新常态,推动人才培养发展行稳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4-11-06.
[2] 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7(3):46-49.
[3] 祝连波,任宏.2l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4):59-6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