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袁立权 闵显光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更应该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在我们看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品德人格高尚、宽容平等、学识水平高、情感丰富、具有同情心的人。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道德素质;专业素养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有较高的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所教学科中有所创新,适应社会对培养人材的要求。什么是素质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包含的范围很广。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品德人格高尚,有宽容平等的心地,学识水平较高,情感丰富而奔放,能同情关心人。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才算得上是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品德人格
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其职业活动应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高尚的品德人格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将起重要作用。语文老师肩负双重职责: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阅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老师不仅要能教好书,还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有人的说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首先要能做到;要求学生要有文明的行为,自己就必须待人礼貌。要时刻记住,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学生的“监督”,并将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因而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德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其本身就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结构。而人格品德则是语文教师能否开发,利用自身这种重要课堂资源中的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是人格品德低下,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也难以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难以创建师生共享,共识的教学情景。
现在的语文教材绝大多数是名家名著,这些文学作品中无不凝聚着作者对人生、社会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如果执教者没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广博的学识水平,要想认知领悟,并传授给学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例如,《屈原列传》讲到屈原有“正道直行”的美德,深厚而又执着的爱国情感。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受了渔父的思想影响,竟然把屈原当成一个迂腐的文人。这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责无旁贷,要把学生引导到热爱祖国的情感思路上来,让学生领悟到屈原伟大的品德人格。
二、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情感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入情感因素,以情感人。现在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名著,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我们虽然与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是朴素的人类情感,或者共同的文化源泉,会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出作者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让学生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教师首先得付出真情,使文体的情与读者的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有情文本的情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例如《荷塘月色》,老师对作者如何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等等,会不厌其烦地分析得非常透彻,但对文章中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往往轻轻带过,要不就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说是白色恐怖下的忧郁之情,这都是不得其味的教学。
创作总植根于爱,文学作品是一个特殊领域,是一个汹涌着人的情感的领域。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审美特性,可以说,没有至深的爱就没有人性的深度。教学时老师如果能注情于书,专情于课程,抓住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根本,就一定能品出味,读出情,悟出理。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刘氏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又怎么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进入角色,或纵情渲染,或娓娓而谈,或潇洒飘逸,或沉郁顿挫,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或启示。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有较强的语感能力,才能使学生体验、领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满腔热情,并能把那种热情化作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以此感染学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师应该有宽容平等的心地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呈现开放性教学状态,在学生的学习中创造一种开放自由的心境。教师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促使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能力的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而应该平等相处。课堂上也应该是民主、和谐,互相切磋,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的场所。其实在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讲述过孔子的这种教学态度。为了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孔子首先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为了让学生能大胆“言志”,又进一步启发:“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学生终于毫无顾及地发表己见。为了不妨碍学生的自我表白,在发言过程中,孔子始终未作任何表态,只是到最后才表明“吾与点也”。名师出高徒,受孔子的熏染,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成了当时的名流;宰予、子贡等能言善辩;子由、子夏等擅长文学;而冉有、季路等则成了高级行政长官。
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在今天依然很有借鉴意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很难统一,其实也用不着统一,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思想,只有创设这种宽松、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有利学生的独立思考。让他们冲破思想牢笼,大胆地去质疑问难,去穷究探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宽容平等之心,高高在上,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热烈讨论的气氛,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素质教育、个性培养永远都只能是一句遥遥无期的空话。
四、语文教师应该有广博的学识水平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水平,课堂上才能产生高屋建瓴的优势。“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的这段话,其实也可以用来说明: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水平,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引导好学生是做不到的。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水平,对事物的看法才能产生广度和深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看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思想的深刻,目光的敏锐来自广博的学识水平。例如,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分析,按《教参》处理,她是一个资产阶级虚荣心极强的女人,但我们如果能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虚荣心其实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人性普遍的弱点。人要有理想,不过理想不切实际就变成了幻想。
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他往往能够超越集团、民族、乃至国家的界限,着眼于全人类去思考问题。例如《三块钱国币》,《教参》提示“表现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吴太太的自私和狡辩”。如果我们能立足现代人性的角度,静心思考:吴太太实在冤枉得很!而剧中杨长雄是个不分是非,仇视富人,无原则同情穷人的大学生。在与吴太太口角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无赖狡辩。李嫂固然值得同情,而杨长雄只是强调“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还说李嫂“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力,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简直就是满嘴胡言,难怪吴太太说他“胡说八道”。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像专制时代那样,政治压倒一切,漠视人性。如果我们具有广博的学识水平,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不难发现《教参》中有许多违背人性和人情的说法,在今天的教学中是不能照搬运用的。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然而,要在教学中实施这个理念,我们语文老师自身就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思想有广度,有深度的创新型人才。
五、语文教师应该极富同情心
新课标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益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极富同情心,懂得理解和关爱他人,并形成一种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懂得关爱他人,而又极富同情心的人,共建社会和谐。
语文教师理应具备同情心。富有同情心才能读出许多作品的真味。不仅于此,教师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只有自己富有同情心,才能做好学生的向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教学中认真体味出作者的动机,品味出作者对不幸人物的同情,并引导好学生对他们的同情和关爱。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无不充满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忧虑和关切,表现出了深刻的人民性。阿Q是处于社会最底层,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短裤。人应该都有自己的尊严、自由和价值,而阿Q没有。别人要他承认是“虫豸”,他自己当然知道不是,但又别无选择,只有承认才会被人放过。人具有自我调节系统,现实被迫无奈只好求助于精神。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变态补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变态反抗,是一种愤怒情感的变态发泄。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同情的冰冷社会里,他苦苦地挣扎了一辈子,只供别人快活,只要出现在咸亨酒店,就会招来嘲笑。他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最后是连腿也被人打折了,用手走路,满手是泥,不仅没有人同情他,还要被人嘲笑。他完全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因此,死也是静悄悄,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怀念,被社会遗忘得干干净净,只因为欠了十九文钱,咸亨酒店的老板还记着他。祥林嫂同样是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同情的冰库一样的社会里,她也是苦苦地挣扎了一辈子,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每次出现在鲁镇不是被当作不吉祥的东西,就是被当作笑料。就连死也是在大年三十,让人厌恶。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生活在没有人同情的社会中,可见人要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社会里是多么的可怕啊!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同情心,他能真正解读这些人物吗?他能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进入角色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同情心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表现,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去关心他人,教会学生善于同情人,可以使他们具有高深的道德情操。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同情心,无视社会的病痛,无视民众的呻吟,不懂得同情、关爱人,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吗?
以上五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对一个语文老师的职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至少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具备这些心理素质,他(她)必定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深受学生欢迎的的老师。
【作者简介】袁立权,江西省宜春市第四中学教师;闵显光,江西省宜春市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