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戚英华+熊玉红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新模式,即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通过对学历层次、课程配置、教育实施以及学历认证等四个方面的体系构建,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现实需求,提出新阶段开展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已成为城乡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农转城”的变化迫使农民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入城镇后的非农生产,甚至是社会所亟需的高端产业链条,这就要求进城农民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开展针对农民工进行的职业技能教育。

    一、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是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以人为核心,就是突出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本体地位,更多地从人的需求和发展出发,以城镇化建设的实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但要实现转移人,还要求做到提升人,尤其是发展人,实现转移人口长期在城镇扎根生存。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与发挥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互动。人的城镇化的实现要求人口转移到城镇,并长久居住在城镇,而非当前我国多数农民工所处的“两栖式”生活状态。非学历型职业教育能够为进城农民工提供暂时的就业机会,但是已经无法满足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随着我国大中城镇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进城农民工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的需求越来越严格,短期的非学历型技能培训显然存在欠缺,而学历型职业教育则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层次,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安家立业。因此,只有依靠技能更扎实、实用性更强的学历型职业教育,才能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自身不断提升和发展的客观需求。

    2.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二产业占有的大量传统劳动力逐渐被解放出来,向第三产业转移,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的“重体力、轻技能”的技能教育模式不再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农民工群体逐渐趋向年轻化,农民工等劳动力资源逐渐侧重“轻体力、重技能”,这也就对农民工学历匹配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城镇存在3亿多农民工,如何分配好、利用好农民工群体,成为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现实需求,较低的文化素养成为影响3亿多农民工向高级别产业转移的重要障碍,加快农民工的学历提升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

    3.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是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非学历型职业教育由于其岗位基础不扎实,导致其就业稳定性较差,与之相对应的学历型职业教育就业稳定性就较强。黄乾(2009)、韩雪,张广胜(2014)等学者研究认为,受教育水平等人力资本特征是农民工获取稳定就业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刘万霞(2013)通过实证分析职业教育和不同类别的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助于农民工向高级别类型岗位转移;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同時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以及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稳定产生极大影响。同时,随着社会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逐渐提升,非学历型的技能教育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学历型职业技能教育则能够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并且加强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但是在以往的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往往侧重时效短、见效快的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进城农民工暂时的就业困难。但是,在人的城镇化的高质量要求下,农民工要做到长期稳定地在城镇扎根生存,短期的非学历型技能教育无法达到如此高质量的要求,而基础扎实、富有创新性的学历型职业教育则完全可以满足其城镇化的需求。因此,在人的城镇化要求下,开展学历型职业教育已成为农民工扎根城镇的主体需求,这也是奠定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二、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四维体系构建

    现阶段,我国针对农民工开展的非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覆盖面已经较为广泛,但是其教育层次明显较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非学历型的技能培训一般根据市场需求采用订单式培训模式,具有随机性和小型化等不稳定特征,相对缺乏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学历型职业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对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受教育者均有较为严格的规范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层次和质量。但是,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不应是简单的非学历型技能培训的升级版,而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主要从学历层次、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和学历认证等方面进行探讨。

    1.学历层次

    学历层次是指学历型教育的不同等级和不同学习水平,参仿我国教育的学历层次划分标准,可以将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划分为农民工技能型职业教育、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可将各个层次上下贯通,形成各级学历层次逐步提升的通道,并设定各层次对应的基本入学标准,见表1。

    第一层次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初等、非学历),是指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让行业新人门者获得一种或者多种岗位(或生产劳动)所必须具备的岗位常识、技能手段和从业道德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一般的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现阶段,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势必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解决我国人才匮乏现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只有完善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措施,形成技能型职业教育模式,才能在短期内有效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开展技能型职业教育活动,要打破各种限制,农民工在身体素质许可的情况下均可接受技能型职业教育,了解和熟悉技能生产活动的基本常识,掌握某种技能生产的实践流程,以最快速度投入到生产之中。

    第二层次为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其是在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或者在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基础上所开设的中等学历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教授农民工群体掌握生产劳作的基本方法、机械的操作技巧及农产品的经营模式等,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并理解生产活动的流程和基本原理。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专门面向农民工群体,在他们中间选拔优秀成员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活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但是,就学历方面来讲,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还需要提高,现在用人单位虽然以能力和技能为主进行人员招聘,但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往往成为阻碍农民工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障碍,大学学历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必备要求。

    第三层次为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是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员进行机械科技、信息化技术及生物技术的设计、研发及编程等活动。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针对农民工群体,招生要求自然有所放宽,可以接受已经完成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员。当然,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农民工学历型教育的高级层次,可以进一步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學历型教育之中。

    2.课程配置

    学历型教育是一项严格的教学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进行课程教学配置,尤其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应结合农民工的岗位需求、工作特点与个体特征等特征,为农民工构建学历型职业教育教学机制。由于农民工目前的工作类别较多,所以,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民工实际需求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使得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既不能失去文化素质提升的理论要求,又不能丢失技能学习的实践要求。因此,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的课程设置需要具有多样化和职业化。

    从文化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首先要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文化课程。其次,应设置多专业、多学科的技能课程,既要包括普通行业工种课程,如建筑技术课程、工矿机械课程,还要包括特殊工种技术课程,如焊工、钳工、瓦工、木工等课程。同时,不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在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中,尤其需要增加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的德育课程。只有如此,才能使农民工将文化学习、技能学习以及职业道德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德、智、劳相结合的高学历、技能型人才。

    3.实施组织

    教学管理是学历型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同样不能因为其群体特殊而忽视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包括组织、实施以及评估等工作,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作为面对特殊群体的教育类型,要明确农民工主体的参与态度、政府的组织功能以及教育活动承办单位的基础性任务。

    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农民工主体的参与态度。个体认知是发挥主体活动积极性的关键,对文化认知程度较低的农民工群体而言,只有让他们认识到所面临的生产、生活困境源自于自身学历程度较低,才能促使他们意识到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学历型教育和学习活动中来。其次,政府应主动承担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组织功能。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针对的是特殊群体的学历教育活动,农民工本身缺乏主动参与的愿望,并且学历型职业教育具有层次较高、入学毕业考试严格、教学管理正规的特征。所以,农民工群体往往对此持有保守或者消极的态度。因此,需要政府起到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到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之中,规定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引导技能培训学校以及中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学历型职业教育工作。最后,需要解决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的承担任务问题。教育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保障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包括教育场所、教育平台及师资配备等。各类技能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科研型院校均是开展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们应该承担起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责任。

    4.学历认证

    学历认证工作是办好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关键。获得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认可是农民工参与学历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农民工学历层次提高的关键。一方面,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作为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活动,需要教育部门协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保障工作,并做好学历证书的认证工作。在尊重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工作严谨性的基础上,将其与普通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证书同等对待。另一方面,应鼓励农民参与学历型职业教育并获得学历教育证书,从而提高农民工获得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社会认可度。

    三、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对策

    1.提高农民工主体认知,做好学历教育入学工作

    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认知主要是指对自身劳动技能等级的认知以及参与学历型职业教育程度的认知。但是,现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工对自身技能水平的认知欠缺,且自身对更高层次职业技能的追求意愿匮乏,对参与更高层次的学历型职业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据调查,我国农民工参与学历型教育的比例极低,这与他们过多参与低技能、低文化需求的工作岗位有关,他们往往认为满足目前岗位需求即可,很少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充足准备。农民工群体存在主体认知不足的现象,主体认知不足是指当前阶段我国农民工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方面存在认知惰性和路径依赖两大特征。要增强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增强农民工主体发展认知,改善农民工对企业、政府及培训机构的消极认知,营造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只有在完善的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体系中,农民工群体才能调动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做好教学基础性工作,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

    教学实施离不开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指教学运行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历型教育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工具管理等内容。农民工学历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群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管理工作需要从零构建,其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多种基础性保障工作,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运作等环节。多重环节的顺利实施要求教育组织者、教育参与者以及教育评估者多方协调参与,做好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共同搭建和完善教学管理全过程,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

    3.加强学历型教育管理,促进社会公众认证效度

    经过近几年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及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专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较高社会认可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和社会公众认可两个方面。社会认可效度是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只有该教育类型获得社会公众的共同认可,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作为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新型教育模式,因缺少丰富的管理经验,尚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为保障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学历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做好该教育类型的管理工作,严把教学质量关,严格按照我国学历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管理教学全过程。只有在标准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农民工学历型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