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品分析

    马雪珂

    摘要:维米尔作为荷兰绘画的代表人物,和他同处于一个时代的有许多肖像画大师,但维米尔画中的静谧美好在当今浮躁喧哗的世界似乎散发了更大的魅力,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维米尔的绘画作品以其完美的画面呈现和独有的神秘感启发人们对他的绘画内容和风格进行进一步探索,《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便是其中最为瞩目的一幅。本文简述维米尔生平并概括维米尔肖像绘画的特点,着重分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作品,从这幅肖像画的女子姿势和背景两个方向出发对画作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姿势 背景一、维米尔生平及绘画风格概述

    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一生只活了四十三岁,留下了三十余幅作品,他的艺术成就直到19世纪才被艺术史学家重新发现。维米尔诞生于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拥有多个身份,既经营着一家旅馆也是一名画家,家境较为殷实。据考证,维米尔曾经师从法布里杜斯。青年时期便加入了代尔夫特画家工会,还曾出任过会长一职。但并未因此一直过着富裕的生活,由于家中子女过多,维米尔后期负债累累,生活窘迫,以至家人不得不在其死后对他的遗作进行变卖。他的一生平淡无奇,生前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他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于对绘画的研究和探索,不过,与同期画家相比他绘画的速度太慢,产量不高,再构图简单、物体不算繁复的画面使得当时的世人都没能够体会维米尔在绘画中倾注的心血,直到19世纪,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对维米尔的绘画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暗箱的运用、对于画面中物体布局的多次修改,多幅统一的构图,仍不显单调的原因便是维米尔对于绘画细节的注重,色彩的多层罩染。

    维米尔的肖像画作品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窗边、散射的光线和女性。就色彩来说,“他的画好像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一样,异常清澈和纯净,清冷的调子中折射着对黄色和蓝色的偏好。”将维米尔作品中对色彩的偏好形容得十分贴切,柔和的过渡体现画家的写实作风。画家对于绘画人物和绘画题材的选择,都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画家的性格特点,维米尔对女性形象绘画的热衷,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米尔的细腻与精致,维米尔的作品给人以宁静、诗意、安详的感受,仿佛将观者带入了另一个时空,潜心作画忘却时间,这种静止的魅力是维米尔向我们传达出的一种审美享受。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2.1《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分析

    2.1.1姿态

    

    1665年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布面油画44.5×39cm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为维米尔最负盛名的作品,却在维米尔死后也没有卖出,不同于维米尔的其他绘画作品,它是单人胸像绘画形式呈现的绘画作品,与其他的绘画作品相比,这幅画显得更加“郑重其事”,但画家并没有采取常见的正襟危坐的完全正面的绘画形式对人物进行呈现,反而采取了背对式的一个侧影描绘了一位头戴黄色和蓝色头巾的少女,身体轻侧背对画家,回眸的一个瞬间,少女稚嫩的嘴唇微微张开,仿佛要对人们倾诉些什么,眼神中暗含了一丝伤感,全黑的背景处理方式在突出整幅画面中心的同时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对于少女所佩戴的珍珠的刻画也是本画的一大亮点,不同于维米尔绘画初期,想要通过对于一切物品的精雕细琢来体现自己的绘画技艺,如作品《老鸨》,对于画面中静物的精准描绘,尤其是桌面上的青花酒壶的刻画,对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对于少女耳环的刻画,没有了对于静物外形的细致勾勒,取而代之的是形体的塑造,用高光和反光突出处暗部的珍珠的饱满形体,体现了维米尔绘画心态的改变。维米尔的大部分绘畫作品都会描绘光线,通过阳光的漫射来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加之没有对背景和周围物体进行描绘,这也是与其他绘画作品大不相同的地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女子的姿势同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所绘画的构图十分相近,颇有借鉴意味,但与之不同的是,维米尔没有对画中女子的手部进行刻画,且画中神秘女子的姿势半侧,画家将这种不是特别舒适的姿势呈现在画面上,是因为什么呢?以这种不舒服的姿势侧身转向,只有在人物受到外来事物吸引的时候,才会展现这种偶然而非既定的姿态,那是什么吸引了画中的女子呢?或许我们可以根据维米尔画作中描绘少女常用的主题“爱”来进行猜想,就好像少女听到了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蓦然回眸,张着嘴巴正要向谁诉说着什么,有可能是传达因爱而产生的幽怨,也有可能只是张开了嘴巴,想要说什么,又说不出的,用眼神展现依恋的场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女子的姿势也受到同时代肖像画家的热捧,如另一位荷兰画派的肖像画大师伦勃朗,就在《微笑着的萨斯基亚》中采用了这一姿势,画中身着华丽服饰的萨斯基亚,身体向后轻侧过来,脸上虽然有着明显微笑的表情,但眼神中传达的似乎并不是欢乐,压低的帽檐和伦勃朗常用的打光方式使得萨斯基亚的眼睛处于阴影之中,斜看着的眼神像是在质问着什么,又或者说是有一种对眼前发生的事物了然于胸的自信,这种姿势和这种特别的表情使得作为看画人的我们对于画作的感受不止局限于画布之上,而对画家通过画作所传递的信息或情感若有所思。当然,不止于荷兰画派的大师,欧洲的肖像绘画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潮流。

    早在维米尔之前,西班牙画家维拉斯奎兹(1599-1660)的绘画作品《弗朗切斯科公爵肖像》中男子的形象便采用了回眸式的侧转身姿势,画中男子身穿盔甲,彰显地位尊贵,四分之三的面部呈现,虽然表情平静,但也可以品味出来画中人物的高贵和宠辱不惊。维拉斯奎兹在画作《一个男人的肖像》中也采用了这样的人物姿势。他的画作中,这种姿势的呈现比维米尔更早,据前文所述,北欧最早打破全侧面的人物肖像画的呈现形式,以人物四分之三侧面的构图呈现方式对人物的神态和表情进行呈现,此种绘画呈现方式引入佛罗伦萨,发展为四分之三,人物胸部微侧的呈现方式,西班牙的维拉斯奎兹在佛罗伦萨的影响之下,将人物改为半侧,面朝观众的姿态,由于维拉斯奎兹在西班牙与荷兰极具影响力,荷兰的画家也就在肖像画中人物姿态的呈现上受到了此方面的影响,由此也可以说,这种人物姿态的呈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佛罗伦萨的影响。但维米尔相比维拉斯奎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维拉斯奎兹的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虽然采用同样的姿势,但是画面都是以胸像形式呈现的,而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人物刻画只到达肩部的位置,从而放大了对人物面部的刻画,更为注重人物面部情绪的表达,让眼神中传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后来的画家在肖像绘画中采用这种姿势的也不在少数,如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1828)的《萨巴莎·加西亚夫人》、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Jae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雷卡米耶夫人像》以及古典主义的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的《加布里埃尔·柯特的肖像》也明显受到了维米尔的影响。

    2.1.2背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与维米尔常用的窗前布景不同,这幅画采用了黑色背景。一般来说,维米尔绘有窗户的画作中所运用的光线,都是由室外照进的自然光,采用光的漫射营造整幅画的氛围和基调,而这幅画中所运用的光线更为强烈,且对于人物面部的强调十分明显,画中黑色的背景是一种中性的表达,同时还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这幅画的严肃性。《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黑色背景的采用或许是维米尔向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借鉴而来的,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作品中采取黑色背景的多有一定的宗教寓意,如:达芬奇的《施洗者圣约翰》,作品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施洗者圣约翰,关于宗教题材的作品倒不少见,但这样的黑色背景是前所未有的,达芬奇在作品《救世主》中也再次采用了这种背景处理方式,以衬托出人物的形象。这幅画没有很强的对比和较为鲜亮的色彩运用,以一种朴素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救世主耶稣在画家心目中的形象,卷烫的头发,肃穆的表情,平静的眼神透露出从容与和谐,规整的衣服纹饰也传达着一种庄重的气息,左手托着水晶球,右手则做出象征祝福的手势,将耶稣的神圣表现得淋漓尽致,弱化的人物边缘线更增添了耶稣的神秘感。绘画大师所采用的方法经常会被后来的画家进行模仿借鉴,丢勒(Albreeht-Durer,1471——1528)便是其中一位。丢勒在《1500年自画像》中采用了黑色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显得郑重肃穆,当然,不只是背景的借鉴,丢勒在这幅画中刻画的自身形象与《救世主》中的耶稣神态极为相似,全正面的构图、披散着的卷烫的泛黄的头发、肃穆的神情、庄重的着装,都透露着画中浓厚的宗教气息,这幅自画像也是丢勒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本身就极为自恋的画家,加之受到新教的影响,重视个人价值的凸显,在这幅自画像充分展现了丢勒的社会地位以及他当时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黑色背景的宗教性也不只体现在肖像画题材的作品中,在静物画中也有体现,如菲利普·德·尚帕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1602-1674)的《有头骨的静物》。十五、十六世纪画家作品中便流行带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进一步表达画家的思想以及绘画目的,也因此,画家的画作可以得到更深一步的解读,就像这幅画中,花朵一般象征着生命的短暂,特别是玫瑰和牡丹,沙漏也象征着时间,头盖骨传递了时间易逝的思想,使人明白无论是谁都有死亡的一天。三、结论

    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肖像绘画经过时间的洗礼,画家越来越注重对于画中人物精神面貌的描绘,而不只是表现人物的外貌,就像伦勃朗的一系列自画像一般,从奢华的服饰表现,到人物精神面貌突出描绘,画作中吸引人的不再是人物姿势、表情上所体现的意气风发,引人注目的反而是伦勃朗在后期創作的没有姣好面容,却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这种画家更加注重画作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观念改变,使得绘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的不再只是相机式的记录作用,更多的是情感观念的传达,画家的作品追求的改变也必将带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