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自然,关注心灵

    刘堂刚

    〔关键词〕成长;心灵;家庭教育

    他们,为何能够变形?

    一直在关注湖南卫视每周播出的《变形计》,《变形计》里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以心灵的震撼,触碰到我神经最敏感、最脆弱、最深处的地方。他们,是一群来自大城市里的阔少爷、富二代、公子哥……他们性格暴戾,挥金如土,自私冷酷,沉溺于游戏,为所欲为……他们的父母在家里用尽所有办法都无济于事,而短短的七天之旅,却使这些孩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什么神奇的力量?

    这些孩子,从城市到农村,从富有到贫穷,从与父母对立到暂时一个人独立,首先他们在心理上是有一定变化的。有的孩子可能觉得是一种解脱,有的孩子觉得是一种尝试,有的孩子觉得是一种“游戏”。在变形之初,他们很不适应,没有钱用,没有游戏玩;吃不好,睡不好;在艰苦的环境里还要劳动。他们依然像过去一样,贪玩逃学,打架说谎,惹是生非。但有一点,是他们在城市里所没有体会到的,那就是来自山里的父母、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真爱。饭不好吃,小伙伴们一趟趟地送;觉睡不好发火了,老师和同学们次次地理解和包容;不想上学了,爷爷陪着,一遍遍劝诫;闯下大祸,有人默默承担;干活累了,有人给洗澡;心里不痛快,有人用最纯真、最朴实的话给予安慰……这一点一滴,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纵然是块石头,也会被这无微不至的爱给裹热了。

    城市少年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对。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出现问题都用钱来解决,不是唠叨就是放纵。在空虚中,在焦躁中,在失落中,孩子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感动”,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沉溺于网络游戏使他们的人性被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被颠覆。搞笑、另类、离奇、特我,成为孩子们追求的时尚。但在这种追求新潮的领域里,背离了情感和爱,人将会变得比世界上最凶残的动物更可怕。人心本善,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坏”小孩,还要归咎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变形”七天后各自归位,这些孩子的精神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难以预料。而如果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依旧不发生改变,他们慢慢变回以前的样子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不敢说《变形计》有何特异功能,它能改变所有父母、老师无法感化的“恶童劣子”;更不敢说《变形计》能决定教育的成败,改变教育的未来。但《变形计》给了我们切实的启示:真爱,才会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而鲜活。

    孩子,需要怎样成长?

    寒暑假期,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好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愉快和有意义的暑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专门指出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把时间还给孩子!我的时间我做主!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是真?是梦?

    每到暑假,孩子们都要按照家长的要求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天,妻子也问我:“许多小孩子都上培训班了,妞妞咋办?”其实妞妞在家的活动很枯燥:看动画片、做作业、玩电脑,要不就是和小朋友玩玩具。妞妞两岁半上幼儿园,六岁上一年级,上学已经很累了,我实在不想在她幼嫩的心灵上增加过多的负担。何况她刚上小学一年级,究竟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我们尚无从知晓,盲目地参加培训,并不见得有什么收获。我只希望妞妞的第一个暑假是快乐的、充满情趣的!

    正好,比妞妞大半岁的侄女鑫鑫从深圳回老家看爷爷,妞妞也被接到乡下老父亲那里。晚上妞妞回来了,兴奋地对我说:“爸爸,我今天玩得好开心啊,我、鑫鑫、小弟弟、黄金城……我们做了好多游戏……”女儿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明天,爷爷还来接她去玩。

    第二天一早,妞妞就被接走了。下午,我还是有些不放心,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去看看妞妞在玩什么。回到老家,妞妞正忙得不亦乐乎,见到我除了激动地大叫一声“爸”,就只顾和他们玩耍去了。他们一会儿在爷爷的菜园里砌灶、摘菜、做饭,一会儿又溜到小溪里去看鱼、捞虾、搬螃蟹,一会儿又开始猜拳、摸身、黑白配,一会儿又吃山黄瓜、逗猫咪、捉迷藏……

    她们的欢声笑语和妞妞脸上荡漾的天使般迷人的幸福,给我最真切的慨叹:什么培训班都不可能带给妞妞这样的快乐。我似乎看到了26年前的我——来自天然,美在快乐!

    在我们那个没有培训班、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的时代,和《变形计》里的穷孩子一样,除了帮父母劳动,一切活动都来自大自然。活动并不单调:在家放牛时,吹环橡树喇叭、抽毛丫、追蛇、找蜂窝、做弹弓、学大人烧窑……在学校里,丢沙包、踢毽子、抓石子、吊鸡(斗角)、滚铁环、打陀螺、跳房、下土棋、骑滑轮车、游火盆、“帮帮挑,砍断腰”……我们在大自然里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忍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分享爱与被爱;在自然里拥有自己的童真、童趣、和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我曾在《湖北教育》发表过一篇《教育也应返璞归真》的博文,在纯朴的大自然中,有培训班和网络游戏里永远无法承载的精神食粮。

    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人民教育》朱哲编辑有篇经典的博文《比生命更重要的》,读来同感颇深。文中写道:“对于孩子的情感,我们关注的太少太少,甚至被直接忽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每日关心得更多的是吃饱穿暖、学习成绩;在学校中,教师眼中最重要的是遵守纪律、学习知识。而对心灵的探索、对情感的需求,这些理应成为心灵导师的成年人,却鲜有提及……哪个孩子没有在内心曾经怀疑过:‘妈妈真的爱我吗?哪个孩子没有过朦胧而又无限美好的‘爱情:‘他喜欢我吗?又有哪个孩子没有过对未来的恐慌和迷茫?然而这些内心活动,有几个孩子敢跟父母、老师提及……这些需求长期没有得到关注,就如同正在绽放的鲜花失去了清水的滋养,日渐枯萎,麻木……只是,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如果重蹈这种覆辙,那将会是一个多么黑暗的世界。”

    时下,人们指出教育的“五大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作为教育人的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为孩子们做过什么?又将要做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才艺特长。教育,我以为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灵。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灵,是教育永恒的课题。多年以前,我在教学生以“爱”为主题写作文的时候,曾借用过一个公式:爱(Love)=倾听(Listen)+感恩(Obligate)+尊重(Value)+宽恕(Excuse)。我觉得,这个公式,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打通孩子心灵通道的秘方。爱是教育的甘露,有很多事例证明现在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真正可以交心的知心朋友,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才会了解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打开尘封的心结,教育还会变得那么孤单与无助吗?

    关注孩子的心灵需要倾听:做他们诉说衷肠的知心朋友,在乎孩子的爱,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让孩子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表达出来,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需要。

    关注孩子的心灵需要教孩子懂得感恩,学会被爱与爱:耐心教育孩子,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者;热心服务孩子,做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服务员;让孩子在成长中体会到被爱的温暖,从而去爱父母、爱他人、感恩社会。一个有爱心的人,绝对是一个精神富有者。

    关注孩子的心灵需要尊重: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来支撑的,尊重孩子,除了赏识和鼓励,还要顺应孩子个性的发展,解放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尊重中感受真诚,分享平等,品读理解,获取信任,这样他们才能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

    关注孩子的心灵需要宽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犯下许多错误,如何面对是需要智慧的;宽容不是怂恿和忍让,而是负责任地去爱,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他们,教会孩子勇敢面对错误,必要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尝试为自己的行为付出责任。

    当然,关注孩子的心灵是一门深沉复杂的社会哲学,还需要心理磨练,让他们品尝失败的滋味,在失败中实现奋发、超越,使品质变得健全,人格变得坚韧。同时也需要榜样示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座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传”,都强调榜样是无声的教育语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中心学校,襄阳,441711)

    编辑/李益倩 终校/马茜元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