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的有效视角

    吴尔串

    “文本拓展”是充实信息、加深学生感悟、扩张思维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本拓展”成了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常常通过适当的文本拓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那么,拓展什么?又如何拓展?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拓展的内容和方法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渲染激趣式拓展

    讲授新课时,作为语文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努力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文本厚实起来,扫清学生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好平台。

    1.补充背景,制造阅读期待

    阅读需要知人论世,尤其是高中的课文,有的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在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就引用了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以及散文《苏东坡突围》文末的一段文字作为背景补充,作者认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经过了炼狱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段文字既是教学的蓄势渲染,也是对人物思想与经历的初步了解。很好地制造了阅读期待,激发了阅读兴趣。

    2.铺垫渲染,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对有些因为时代久远的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作者表现的情感有很大的距离。教师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渲染烘托出一种与文本相符合的氛围,创设出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这样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在执教杜甫的诗歌《登高》时,作了如下处理: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学生听着我动情的讲述,面色凝重,神情专注,自觉融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感受了一个贫病的老人在悲凉的秋风中独自登高时内心复杂的情感。

    二、生活体验式拓展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能养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让学生来体验史铁生母亲那深沉而不张扬的母爱之后,笔者再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事?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对伟大母爱的感悟中,表述时,他们语调低沉,动情地抒发了心中的感情,讲述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故事。

    基于文本的生活资源的引入,这种体验式拓展有效地充实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课堂上得以展示,启发或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的交流不仅推动着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而且,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一次次活动中渐渐得到培养、完善。

    三、想象补白式拓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归园田居》时,在和学生一起赏析了陶渊明描绘的自然、多彩的田园风光,品味、体验陶渊明的情感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生活情节的拓展环节:“设想一个表现陶渊明恬静、闲适、自在的生活画面”。学生的想象真可谓丰富多彩,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想象、思想交流与分享的大舞台。

    四、思维发散式拓展

    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求理解其内容,理解其中的字、词、句、段、篇,抓住要点,理解意义,领会特点,而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客观、本质地看问题的观点。对问题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项链》这篇小说时,笔者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评价玛蒂尔德还债的‘十年艰辛?”并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阅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思考。结果,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玛蒂尔德的遭遇是她爱慕虚荣造成的,玛蒂尔德付出“十年艰辛”的代价是应该的;有的同学则认为,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辛”固然是她爱慕虚荣所造成的,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且这“十年艰辛”也体现了她“诚实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该钦佩她的行为;甚至有的同学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一些社会现象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五、主题升华式拓展

    文本主题的研讨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从文本主题的角度加以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主题的共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这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的整合和深化,更是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为什么会产生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让学生明白柳宗元赋予西山“高峻、特立”的特点,不过是在托物言志,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进而结合《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愚溪诗序》等文章加以拓展,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文本中抑郁苦闷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之后让学生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当人生遭遇困境时,或寄情山水,或沉醉美酒,浓郁的诗情化为华美的篇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贬谪文化。这样,通过对文本的适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主题的升华式理解。

    总之,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挖掘文本,有效地利用资源,使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生长点、发展点。这样,拓展教学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作者单位:苍南县钱库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