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谢超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图式理论,对于影响学生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的研究重点,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远程教育资源、增加实践环节、安排课外阅读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分析。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将一个人所学的大量的、众多领域的知识,按照主题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理论”就是研究如何表征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知识表征去学习知识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图式”来认识世界,例如我们一想到“北京”,就会联想到天安门、颐和园、八达岭等著名景点,也会联想到繁华、现代、忙碌、拥堵等生活景象。这是因为,每当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就会自动调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单元,输出与认识目标相联系的信息。因此,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事物的时候,不能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割裂,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和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
“图式”一词最早由康德提出,是指一种先验的范畴。现在所说的图式理论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代图式理论,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既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一系列认知的框架,具体到教学中还包括教师的认知图式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图式理论,对于影响学生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图式理论教学案例
1.图式理论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
因为阅读首先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然后经过回忆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理解,当相关信息图式完全被开发出来就会产生理解。每个人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所储存的信息量和信息内容不同。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储存信息越丰富、越准确,就越能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
根据以上理论,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针对课本内容,先带领学生回忆和探讨相关背景知识,也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视频、实物等辅助教学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或作者概况有一个了解,让他们头脑中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联系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一文时,就可以按照图式理论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的了解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对于他的著述很少有人阅读过。教师可以先简介马克思的生平及重要理论著述,告知学生马克思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只有19岁,在同龄人都不谙世事的年纪,马克思已经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他产生崇敬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去分析文章内容就会容易得多。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提问学生如果面临职业选择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不少同学都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地点、收入高低、社会地位等做出选择,这时教师再带领大家去分析马克思做出职业选择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与一般人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认识到,“为人类服务”是少年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阐述的主要思想。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矢志不渝地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这也就是他能为我们创造了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不仅认识到“选择职业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不应该为一时的兴趣、渺小的激情、个人的虚荣心所左右,而必须采取严肃的态度。”,还加深了学生对我们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全面认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图式理论的运用有助于挖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义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般只关注言语对象的认识内容,而忽视情感内容。鲁迅的《秋夜》一文,开篇便是一句不太寻常的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按照语法分析,这句话直接写成“有两株枣树”也并无大碍,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教师可以用图式理论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值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鲁迅的内心充满痛苦和压抑,但在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只能把自己强烈的愤怒隐含在文字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说法,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孤寂的情感状态。作者的这种表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出现,教师可以将类似的文章全都调出来,帮助学生认知,例如“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再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默念着同样的话:“我真傻,真的”。这些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蕴含了深刻的含义,这是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努力体会的。
三、结束语
现代图式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实践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启发我们从学生思维发展领域来研究和把握阅读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图式理论,对于影响学生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的研究重点,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远程教育资源、增加实践环节、安排课外阅读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分析。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将一个人所学的大量的、众多领域的知识,按照主题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理论”就是研究如何表征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知识表征去学习知识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图式”来认识世界,例如我们一想到“北京”,就会联想到天安门、颐和园、八达岭等著名景点,也会联想到繁华、现代、忙碌、拥堵等生活景象。这是因为,每当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就会自动调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单元,输出与认识目标相联系的信息。因此,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事物的时候,不能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割裂,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和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
“图式”一词最早由康德提出,是指一种先验的范畴。现在所说的图式理论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代图式理论,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既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一系列认知的框架,具体到教学中还包括教师的认知图式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图式理论,对于影响学生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图式理论教学案例
1.图式理论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
因为阅读首先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然后经过回忆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理解,当相关信息图式完全被开发出来就会产生理解。每个人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所储存的信息量和信息内容不同。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储存信息越丰富、越准确,就越能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
根据以上理论,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针对课本内容,先带领学生回忆和探讨相关背景知识,也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视频、实物等辅助教学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或作者概况有一个了解,让他们头脑中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联系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一文时,就可以按照图式理论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的了解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对于他的著述很少有人阅读过。教师可以先简介马克思的生平及重要理论著述,告知学生马克思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只有19岁,在同龄人都不谙世事的年纪,马克思已经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他产生崇敬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去分析文章内容就会容易得多。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提问学生如果面临职业选择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不少同学都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地点、收入高低、社会地位等做出选择,这时教师再带领大家去分析马克思做出职业选择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与一般人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认识到,“为人类服务”是少年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阐述的主要思想。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矢志不渝地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这也就是他能为我们创造了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不仅认识到“选择职业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不应该为一时的兴趣、渺小的激情、个人的虚荣心所左右,而必须采取严肃的态度。”,还加深了学生对我们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全面认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图式理论的运用有助于挖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义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般只关注言语对象的认识内容,而忽视情感内容。鲁迅的《秋夜》一文,开篇便是一句不太寻常的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按照语法分析,这句话直接写成“有两株枣树”也并无大碍,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教师可以用图式理论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值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鲁迅的内心充满痛苦和压抑,但在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只能把自己强烈的愤怒隐含在文字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说法,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孤寂的情感状态。作者的这种表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出现,教师可以将类似的文章全都调出来,帮助学生认知,例如“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再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默念着同样的话:“我真傻,真的”。这些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蕴含了深刻的含义,这是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努力体会的。
三、结束语
现代图式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实践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启发我们从学生思维发展领域来研究和把握阅读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