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朱文娟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科目,学生如何能真正掌握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古诗词阅读教学语文学科的一个大特点就是人文性。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记录工具,文字是人们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工具,所以说语文除了具有人文性之外,还具备工具性。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这个时期的学习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初中、高中语文具有的人文性将会更加强烈。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的英语翻译是“Humanism”,也有把人文精神翻译成“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性的概括,是对人性的尊重,我们也可以把人文性概括为人道主义。天下文章强调一个“道”字,就是要将道理蕴含在文章中。人文素养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是人們通常情况下说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包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材料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灵魂深处的思想。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可以称为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善于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性,善于灌输教学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性的氛围中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当前社会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的教学任务和理念并不熟悉,除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硬性任务后,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了解得不透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选择错误。更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对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讲解只停留在表面,不会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不能将学生带入诗句的情境中,学生也感受不到语文带来的乐趣以及享受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表面的讲解,学生被动地进行听讲和死记硬背,只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很难对语文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更有甚者,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比语文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语文学与不学无关紧要,因此语文课经常出现被数学课所代替的现象。
2.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学教学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带头羊、领头雁。但目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另外,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平均年龄较大,思想比较保守,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满足教育部对小学生的标准指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文章的真实情感,很难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许多教师对小学生缺乏耐心和关心,认为自身的地位在学生之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人文素养的培育。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的态度不端正,课前没有认真备课。自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可以,不会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众所周知,人文素养的培养单单靠课本知识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因此教师应该秉着端正、严谨的态度进行课前预习,寓情于景,将课本内容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亟待加强。
2.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3.加强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以善良为核心的。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3)责任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会把自己在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对语文教学的成功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朱恒夫.教学是一门艺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佩英.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M].红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