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吃甘蔗,渐入佳境
谷孝平 高崇阳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顺序的组织有着许多丰富的技巧,只要我们安排得当,就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组织教材;教学顺序;教材教法
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结构的美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教材的组织。所谓组织教材,就是对教材作必要的教学法上的加工,使它成为学生便于接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讲解顺序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老师喜欢按照课文顺序从开头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这样分析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但若对所有的文章都干巴巴地采用一个模式,千篇一律,未免单调乏味。
《晋书·文苑传·顾恺之》中说“恺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意思是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用来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其实,我们不妨学一学顾恺之吃甘蔗,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适当地变换一下顺序,找准突破口,渐入佳境,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能让我们更好的体会语文课堂的美,因为顺序本身就是一种美。下面举几例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可以采取中间突破法。例如,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想从荷塘月色的美丽景物中获得宁静,所以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是第4、5、6段关于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因此,我先带领学生学习4、5、6段,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景,然后再讲解开头1、2、3段,作者之所以会来欣赏美景是因为作者心理颇不宁静,可是这么美的景色也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无法摆脱现实的牵挂,这就自然的过渡到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回到现实的不宁静。这样讲解把文章拦腰折断,从中间突破,一下子就显示出了文章的重点。又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重点是记叙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的3—7段,可先讲解,然后再讲开头部分,他的逝世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过渡到结尾部分抒发人们对其强烈的爱戴之情。这就能够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情感,重点也得以突破。
其次,还可以采用“珍珠倒卷帘”法。例如,讲解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篇文章学生对“我若为王”后,为什么会出现文章中的那些荒谬情况不好理解,这是由于不理解文章的主旨造成的。于是,我先从文章的结尾部分(6、7、8段)入手,直奔主题,指出这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都是由于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在作怪,要想改进世界,就得斩杀奴才。有了这个思想前提,再回过头来看“我若为王”后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想象,就好理解了。这种方法使得文章难度减小,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无论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讲解,都要注意,变换顺序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意卖弄,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知识。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前提是教师对教材要非常熟悉,善于把握教材特点,对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另外,最根本的一点,还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表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语文之美。
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分析,并不取决于老师的好恶,而是取决于文章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只要适合文章特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不管是传统的“顺序”,还是“中间切入”或“结尾倒溯”,都不妨大胆运用。
【作者简介】?摇谷孝平,河北省唐山市丰润车轴山中学教师;高崇阳,河北省唐山市丰润车轴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