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统一
何芬
【摘 ?要】
德育是不可忽视的小学教育重点内容,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德正是被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德育是有多么的重要。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上说:“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德行在任何朝代都是十分受人看重的,无德或者寡德之人最终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因此,我们要学会把德育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关键词】
德行的重要 ?传统美德 ?语文教育 ?实践德行
我们爱戴尽忠报国的人,因为他德行好,我们也喜欢善良谦卑的人,因为他的德行好。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德行而对他颔首低眉,但是我们都会因为一个人的德行而对他敬佩不已。德行无异于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金字招牌,无德之人如何能够让人相信,无德之人又怎能使人信服。小学生是国家的花骨朵儿,不能教会他们德行的重要就实在是老师的失职。例如:当我们看见学生在吃东西时随意浪费粮食,我们应该教导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看见学生随意践踏草地时,我们应该教导他尊重每一个弱小或者伟大的生命,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德行不仅仅是生活动作的善意提醒,也是语文课堂的谆谆教诲,所以希望以下建议能够给广大的教师一些借鉴经验。
一、注重思想教育,强调“三观”培养
现在的学生已经处在极度缺乏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的边缘线上,无论是家庭当中父母给予的还是学校老师教导的,都是相当的缺乏。我们应该给与孩子的不仅仅是文字知识还有道德修养,我们不仅仅要给他们爱的温暖,同时也需要把我们春风化雨般的内涵传授给他们,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加不能不顾及孩子以后的发展,做出鼠目寸光的事情。作为老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明白人的一生可以平凡但是不能无德。再者,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火如荼的宣传和落实,二十四个字的浓缩概括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最好的教科书,让孩子去学习,强调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在孩子一生当中的重要性是老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德育要从小开始,家校双方同步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德育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被胎教所涵盖的时代,我们都知道光靠学校和老师是完全不能够完成德育这个任务的。老师只能做引路人,家长才是孩子德育的掌舵者。我们想要好的德育培养就必须要做到家校同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成就孩子好的德育。知识没有阶段性,但是教育是有阶段的,因为不同的阶段学生所能够理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例如:学生只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老师却给他教授四大名著的道理,这无异于给孩子以打击,面对如此困难的东西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没有达到一种阶段,贸然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美好的德行不是一触而就,我们只能不断去要求去完善,去教育。首先是老师在学校要做好工作,语文教育当中加入品德方面的思考,让孩子从经典的人物当中去领悟思想品德的重要,然后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当中要树立好榜样,学会在日常小事当中教导孩子美德。
三、传统美德与语文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说起德行那更是如数家珍,我们的儒学教育是一直倡导德为先的准则,以德服人,不学礼,无以立。诸如此类,在中国从来不缺有德行之人。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不惧敌人毒害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国家,绝不允许它族侵略,这是气节,也是美德的体现。还有英勇就义的董存瑞,舍弃自己的身躯换来更多人的生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还有那被称作当代活雷锋的郭明义……等等。我们看着他们已经离去,只是能从语文课本上找到他们的足迹,但是我们不曾忘记,是他们的精神喝美德令我们惊叹,令我们折服。语文不是单纯的文字,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培养一种素养,特别是对德行的在意,对德育的重视。守礼守德,就是对自己负责。语文就是要交给学生这种理念,就是要传递这种能量。
四、实践中寻找美德,坚持信仰
有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多么好的德育课,无论多么生动形象的德育教学都不如来一次真实的社会实践,我们总是在理论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往往却忽视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马路上搀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可以去小区里做志愿者拾捡垃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是能够让我们在实践当中明白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理论,我们也是有社会实践来印证的。
【结 ?语】
语文教育重视德行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不能矫枉过正,我们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去德育,去改变现状。教会孩子美德教育的重要,认清楚人生前行道路上要有的独特“技能”——美德。那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真负责。重视德育和语文教育的相互结合,学会在课堂上把握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佳晶.浅谈小学德育教育【J】.教育学文摘,2012(06)
【2】周晉.浅谈学习中的德育教育【J】.小学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