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对策
师文庆 熊正烨 赖学辉
摘? 要 简述国内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及存在问题,以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构建多层次分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经验。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3.7?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134-03
1 前言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支持与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属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学位类型,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重点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专业硕士教育的关键点。
2 国内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教育兴起较早,已建立完备的培养模式,比如美国的课堂教学与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1]、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等。其共同特点是教、学、做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学生在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收获了实际工作经验。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深受公司的欢迎。
国内部分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也体现了较多的专业实践成分,诸多专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邵光华[2]从教学模式角度,提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的方法;林莉萍[3]通过问卷的方法得到27项实践能力基本要素;曹雷、才德昊[4]提出基于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等四大因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南京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等均提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上述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改革与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为广东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改革依据。
我国建立专业硕士学位的高校,逐步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专业学位培养环节的重要内容。建立专业硕士学位点较早的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一些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近年刚刚起步建设的专业学位点来说,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背景和经历缺乏,有的学生是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偏少;习惯于参考学术性硕士生培养模式;校内外专业实践机会偏少,尤其是校外专业实践机会严重不足;专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习与实践环节时间偏短;校企双导师制缺乏制度与经费的支持,校外导师有些学校是流于形式,全方位实质性指导有待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结合不紧密,要求的应用研究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在现实中并未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也不能较好地适应和主动服务社会经济产业、行业和市场需求。
3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对策
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挑战下,广东海洋大学根据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为例,针对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下探索研究。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对策研究思路? 本专业具体针对精准农(渔)业信息数字化服务、精准作业指挥大数据建模技术、农(渔)业资源调控信息化、智能化农(渔)业装备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围绕农业工程、农(渔)业信息化、农(渔)业物联网、农(渔)业专家系统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导师指导、学位论文四个核心要素为抓手,从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的多层次分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模块、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双导师模式、建立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农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经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研究思想框图如图1所示。
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的多层次分阶段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 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以“专业认知实习—职业岗位认知实习—科研项目综合实践—毕业论文”为整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的人才实践体系,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确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三年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包括集中与非集中分段实践教学,不得少于六个月,本科毕业生就读的研究生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2个月。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对于本科毕业生就读的准研究生来说,他们从研究生录取到九月份正式报到开学,一般都有接近半年的时间。通过跟学生沟通,建议利用这段时间,引荐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了解熟悉企业、行业的相关技术。另外,在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建立规范的实践计划、实践过程考核、实践结果考核等一套完备的考核。每一阶段的实践,研究生都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每一阶段实践完成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由导师和学院负责审核,考核合格者记入相应的学分。
核心课程与外延课程相结合,重视实践,突出职业能力提升? 考虑农业工程专业的特点与该专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依据企业、行业对农业工程人才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坚持核心课程与外延课程相结合,重点突出企业、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将学生从课堂引向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引向企业。有的课程直接将学生拉到企业授课,在企业里进行实践锻炼,根据实际情况,让一部分学生实实在在地在企业实践学习几个月。通过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在企业中发现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从而确立研究的内容,实现研究课题来源于企業、行业,来源于需求端,这样培养的研究生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工程实践环节,构建结构稳定、运行流畅、管理完善的专业硕士实践平台是培养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硬件要求。专业硕士实践平台建设有两大部分,即在进行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的开展尝试以项目为依托,联合企业研发中心共同建设,探索校企协同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等方式的合作,企业的产学研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专业训练场所与科研训练,同时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進企业研发能力的发展。
校企协作,构建双导师指导模式? 采用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建立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建立规范的校外导师聘用制度,学生硕士期间的学习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校内导师注重理论,企业导师注重实践。由于校外导师是没有薪资的,因此,现在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建立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及相互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来维系关系。依托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和产学研项目,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训练,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锻炼,参与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环节。
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实践考核,引导创新实践?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强化专业实践过程考核。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企业研发项目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融合考虑,论文选题源于生产实践过程中需要探究和解决的技术难题,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检查及考核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工程实践,注重科技创新。
4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并实践,广东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的学生培养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在教学大纲中重视专业实践(严格规定实践学分),到实际培养过程中落实专业实践(配备校外企业导师,落实专业实践半年),再到考核评审中加强专业实践,最后,学生能通过专业实践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捕捉到企业中存在的工程应用课题,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实现专业实践能力的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秋衡,陈志伟.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11.
[2]邵光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87-91.
[3]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99-103.
[4]曹雷,才德昊.全过程与系统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87-91,97.
[5]陈男,胡伟武,冯传平,等.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4):142-145.
项目来源: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基金编号:2018JGXM57)。
作者:师文庆,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激光应用技术;熊正烨,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赖学辉,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52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