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朱岩岩++王泉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兴内容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有利于培育价值观、规范网络行为和构建文明校园网络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被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2007)报告中明确将其定为一项重要战略,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 此后,党的十八大(2012)报告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引领地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 随着国内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中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日渐兴起的教育领域的新内容,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求知进取、塑造人格和锻造思想的重要阶段,高等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优劣影响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进大学生认识网络和使用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是构建以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
新媒体的使用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1.国内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新媒体主要指依托现代计算机、手机和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媒体形态,如互联网络、微博、BBS论坛、QQ、微信、视频、云平台等。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新媒体明显具有受众更广、内容更多元、互动更频繁的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6.32亿。[3] 以上数字表明,国内网络使用已经覆盖到大部分人群,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业正在影响人们物质生产、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等方面的模式。同样,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新媒体具有传播思想的影响力和文化渗透作用,这就要求社会中的媒介使用者们,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们,接受专业的媒介使用指导和训练,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2.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的理念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欧洲学者提出,广义上说,媒介素养就是媒介使用者掌握充足媒介知识、正确地使用媒体工具和理性地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进入21世纪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大大缩短了使用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信息传递的时间差距,不论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拥有网络、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知世界各个地区的新闻大事。网络信息庞杂无序,既有富含营养的学习资料和生活哲理,也有虚假不实的讹传和欺诈信息。可以说,网络信息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考验着使用者的智力水平和辨识能力。大学生人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媒介素养知识匮乏,很容易听信误传网络上的不实言论,甚至落入网络诈骗的圈套。不仅如此,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互联、即时和匿名的特征,常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做发表个人政见、自由思想,甚至反动言论的首选媒介,相比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式,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踪迹更隐蔽。相应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注重知识传授,培养使用能力、信息判别能力。新媒体正在占据着信息传播的大部分领域,媒介素养教育也愈发显现出必要性和重要性。当今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计算机、手机或网络,生活会变成怎样,甚至提出:“不具备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处理、辨别能力以及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人们将无法适应社会,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源。”[4] 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必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对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尤其重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勇于探索,而且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而且青年人的价值观对社会整体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1.秉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内容。高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能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还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6]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既是互联时代的需求,又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网络活动中思想德育的主要工作。高校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主要依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公共课、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或班级党团日活动,容易受到学习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运用新媒体能大大地增加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政治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德育论坛等随时掌握国家政治领域大事,或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高校管理者进行交流对话,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更多契机。
2.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响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6] 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基于这个共同理想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有利于宣传客观辨别媒介信息和正确对待网络,弘扬正气和追求真善美,抵制网络上的假恶丑、谣言、暴力语言等不文明网络行为,坚持用正确的媒介理论指导大学生,用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引导他们,塑造媒介社会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
3.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民族精神指引媒介素养教育朝向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传统方向发展,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中道德建设的目标。
4. 鼓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要求人们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7]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为高校媒介教育提供了道德建设资源,鼓舞大学生在从事网络活动和媒介使用时,关注时代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创新思想,高校教育者要坚持教学理念创新和教学活动创新,把创新思想放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思路。
5.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价值观共存,不同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适应人们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需求,又能够引领道德和理性的回归,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集中概括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体现,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提供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7]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树立社会道德典范,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融合共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介使用知识,认同并内化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媒介使用过程指导网络行为、规范网络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8]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把德育渗透进媒介素养教学的过程中。
1.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
媒介素养教育势必先从媒介的认知和网络的使用开始。“网络话语是承载核心价值体系的符号体系和思想容器,只有在以网络话语为媒介的交往关系中,主体间才能开展关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与意义交流、协调与思辨活动”[9],才能实现主体间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动性,“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8]要适时引导高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执行。
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首要环节就是培养使用者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由于网络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在媒介信息中常常存在大量负面影响,网络虚假信息往往出于谋取利益的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因此,正确地解读网络信息和透视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判断和科学分析,才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增加媒介德育和价值观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道德监督和自律意识,过滤消极负面信息,以实际行动净化网络环境。
2.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旋律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改进网络文化环境,倡导网上主旋律,并且要加大网络社会管理力度,推进网络法规制度的规范化和有序运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2]大学是高等教育重要场所,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弘扬主旋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渗透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教学中去。“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6]
从显性层面,教育者要积极传播媒介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构建绿色网络环境;从隐性层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手段,营造文明风尚的校园大环境,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强化媒介使用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公众利益为先,坚持主流价值,精选网络信息内容,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3.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网络文化价值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网状传播和公平共享特征使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成为平行接受和发送信息的独立节点,任何人都拥有获得信息、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和均等化的权利,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享有相同的网络使用权利,这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的获取需要经年累月的阅读书籍和亲身试验,时间性和体验性特征决定了教师拥有知识的先知权和权威解释权。然而,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性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多样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而且网络课程的多样性和世界性也使得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依赖逐渐降低。针对新媒体带来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要尽快适应这种教学关系的改变,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与时俱进,借助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重新巩固教师在引导学生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引路人角色。
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时,高校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的作用”,充分体现教师群体在思想传播中不可替代的导向性,同时,在广大大学生中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扩大其覆盖面,传播具有人文价值、思想独立性及伦理严肃性和艺术创造性等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作品与思想,”[9]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活和校园管理的监督,通过网络了解校园信息,表达学生的诉求,参与校园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传播作用,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高校的校园网络宣传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发现校园之美,不仅要讲好校园故事,还要传播校园好声音。
4.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和谐校园网络环境构建
建设社会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是大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和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和认同。和谐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从环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从行为上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网络实践。
为了建设和谐校园网络环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BBS平台、展贴板、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电视等高校现有的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网是广大师生了解高校最近新闻、教育政策法规的强大平台,是最贴近大学生活的媒介渠道。高校的广播和校刊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开设媒介知识专栏,能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熏陶。此外,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借助丰富多彩的学生文艺活动、校园宣讲等形式,传播媒介使用知识,让校园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深入结合,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
本文系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影响研究”(编号YWF-14-FGC-0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 人民日报,2007-01-25.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
[4]袁军. 媒介素养教育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37.
[5]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
[6]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7]王文利,苏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诚信建设[J]. 河北大学学报,2014(1):19-23.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china.com.cn.
[9]易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困境与消解[J]. 编辑之友,2014(2): 58-61.
(作者单位:朱岩岩,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王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兴内容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有利于培育价值观、规范网络行为和构建文明校园网络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被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2007)报告中明确将其定为一项重要战略,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 此后,党的十八大(2012)报告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引领地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 随着国内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中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日渐兴起的教育领域的新内容,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求知进取、塑造人格和锻造思想的重要阶段,高等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优劣影响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进大学生认识网络和使用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是构建以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
新媒体的使用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1.国内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新媒体主要指依托现代计算机、手机和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媒体形态,如互联网络、微博、BBS论坛、QQ、微信、视频、云平台等。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新媒体明显具有受众更广、内容更多元、互动更频繁的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6.32亿。[3] 以上数字表明,国内网络使用已经覆盖到大部分人群,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业正在影响人们物质生产、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等方面的模式。同样,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新媒体具有传播思想的影响力和文化渗透作用,这就要求社会中的媒介使用者们,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们,接受专业的媒介使用指导和训练,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2.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的理念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欧洲学者提出,广义上说,媒介素养就是媒介使用者掌握充足媒介知识、正确地使用媒体工具和理性地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进入21世纪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大大缩短了使用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信息传递的时间差距,不论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拥有网络、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知世界各个地区的新闻大事。网络信息庞杂无序,既有富含营养的学习资料和生活哲理,也有虚假不实的讹传和欺诈信息。可以说,网络信息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考验着使用者的智力水平和辨识能力。大学生人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媒介素养知识匮乏,很容易听信误传网络上的不实言论,甚至落入网络诈骗的圈套。不仅如此,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互联、即时和匿名的特征,常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做发表个人政见、自由思想,甚至反动言论的首选媒介,相比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式,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踪迹更隐蔽。相应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注重知识传授,培养使用能力、信息判别能力。新媒体正在占据着信息传播的大部分领域,媒介素养教育也愈发显现出必要性和重要性。当今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计算机、手机或网络,生活会变成怎样,甚至提出:“不具备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处理、辨别能力以及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人们将无法适应社会,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源。”[4] 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必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对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尤其重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勇于探索,而且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而且青年人的价值观对社会整体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1.秉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内容。高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能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还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6]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既是互联时代的需求,又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网络活动中思想德育的主要工作。高校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主要依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公共课、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或班级党团日活动,容易受到学习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运用新媒体能大大地增加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政治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德育论坛等随时掌握国家政治领域大事,或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高校管理者进行交流对话,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更多契机。
2.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响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6] 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基于这个共同理想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有利于宣传客观辨别媒介信息和正确对待网络,弘扬正气和追求真善美,抵制网络上的假恶丑、谣言、暴力语言等不文明网络行为,坚持用正确的媒介理论指导大学生,用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引导他们,塑造媒介社会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
3.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民族精神指引媒介素养教育朝向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传统方向发展,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中道德建设的目标。
4. 鼓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要求人们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7]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为高校媒介教育提供了道德建设资源,鼓舞大学生在从事网络活动和媒介使用时,关注时代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创新思想,高校教育者要坚持教学理念创新和教学活动创新,把创新思想放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思路。
5.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价值观共存,不同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适应人们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需求,又能够引领道德和理性的回归,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集中概括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体现,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提供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7]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树立社会道德典范,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融合共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介使用知识,认同并内化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媒介使用过程指导网络行为、规范网络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8]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把德育渗透进媒介素养教学的过程中。
1.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
媒介素养教育势必先从媒介的认知和网络的使用开始。“网络话语是承载核心价值体系的符号体系和思想容器,只有在以网络话语为媒介的交往关系中,主体间才能开展关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与意义交流、协调与思辨活动”[9],才能实现主体间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动性,“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8]要适时引导高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执行。
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首要环节就是培养使用者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由于网络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在媒介信息中常常存在大量负面影响,网络虚假信息往往出于谋取利益的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因此,正确地解读网络信息和透视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判断和科学分析,才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增加媒介德育和价值观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道德监督和自律意识,过滤消极负面信息,以实际行动净化网络环境。
2.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旋律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改进网络文化环境,倡导网上主旋律,并且要加大网络社会管理力度,推进网络法规制度的规范化和有序运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2]大学是高等教育重要场所,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弘扬主旋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渗透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教学中去。“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6]
从显性层面,教育者要积极传播媒介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构建绿色网络环境;从隐性层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手段,营造文明风尚的校园大环境,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强化媒介使用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公众利益为先,坚持主流价值,精选网络信息内容,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3.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网络文化价值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网状传播和公平共享特征使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成为平行接受和发送信息的独立节点,任何人都拥有获得信息、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和均等化的权利,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享有相同的网络使用权利,这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的获取需要经年累月的阅读书籍和亲身试验,时间性和体验性特征决定了教师拥有知识的先知权和权威解释权。然而,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性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多样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而且网络课程的多样性和世界性也使得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依赖逐渐降低。针对新媒体带来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要尽快适应这种教学关系的改变,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与时俱进,借助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重新巩固教师在引导学生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引路人角色。
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时,高校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的作用”,充分体现教师群体在思想传播中不可替代的导向性,同时,在广大大学生中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扩大其覆盖面,传播具有人文价值、思想独立性及伦理严肃性和艺术创造性等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作品与思想,”[9]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活和校园管理的监督,通过网络了解校园信息,表达学生的诉求,参与校园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传播作用,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高校的校园网络宣传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发现校园之美,不仅要讲好校园故事,还要传播校园好声音。
4.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和谐校园网络环境构建
建设社会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是大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和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和认同。和谐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从环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从行为上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网络实践。
为了建设和谐校园网络环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BBS平台、展贴板、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电视等高校现有的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网是广大师生了解高校最近新闻、教育政策法规的强大平台,是最贴近大学生活的媒介渠道。高校的广播和校刊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开设媒介知识专栏,能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熏陶。此外,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借助丰富多彩的学生文艺活动、校园宣讲等形式,传播媒介使用知识,让校园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深入结合,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
本文系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影响研究”(编号YWF-14-FGC-0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 人民日报,2007-01-25.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
[4]袁军. 媒介素养教育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37.
[5]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
[6]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7]王文利,苏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诚信建设[J]. 河北大学学报,2014(1):19-23.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china.com.cn.
[9]易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困境与消解[J]. 编辑之友,2014(2): 58-61.
(作者单位:朱岩岩,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王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