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实践与探索
章喜明+胡景鑫+顾思阳
[摘 要]应用PDCA模式改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调控需要实践与探索。可以树立“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培养,探讨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具体做法,有效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两个PDCA循环的教改实践,“三维”质量评价以及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均有较大提升,实践效果明显。
[关键词]实验教学;过程调控;PDCA模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26-03
随着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时代,以往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正转向以注重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1]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新型的医学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特别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调控。
教学过程的精确调控与有效纠偏是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而PDCA模式(即PDCA循环)具有促进质量的提高与持续改进的优势,可通过PDCA模式来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2]基础医学院自2008年起,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为改进目标,摸索应用PDCA模式来改进临床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的调控方式,通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持续、动态的质量监控,摸索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两个PDCA循环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PDCA模式改进教学过程调控的阶段与步骤
在PDCA模式下,质量的持续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顺序循环往复[3],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确调控及主要目标的有效改进。
1.计划阶段(P阶段):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改进目标,拟定改进方案。这个阶段可分为4个步骤:一是分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三是从中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确定改进目标;四是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订改进方案,提出改进计划及措施。2.执行阶段(D阶段):执行P阶段制订的改进计划、目标及具体步骤、措施,全面落实改进计划。3.检查阶段(C阶段):把实施的结果与改进计划的要求作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纠偏。4.处理阶段(A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总结执行过程中有益的经验并转化为标准加以巩固,然后按照新的质量标准来实施质量监控;二是将执行计划过程中存在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再解决。随着下一个以及后续多个PDCA循环的展开,教学质量将会呈螺旋式上升并得到持续改进。
二、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具体做法
根据我校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基础医学院自2008年起,尝试应用PDCA模式来改进临床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的调控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摸索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析实验教学现状,针对问题与主要原因制订改进方案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基础医学实验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内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课外科研训练环节薄弱。针对这个主要原因,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进方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1.课内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索性等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使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四个教学模块的课内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到15%。2.增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素质的实验课程,如科研设计、暑假科研训练等特色实验拓展课程。3.将课外科研拓展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的常规环节,制订了实验室开放计划以及科研训练、学科专项竞赛、协同育人实践的计划与措施等。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导师的科研小组开展实验研究。5.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多元实时教学评价系统,建立动态、精确和有效的教学质量调控机制。6.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涵盖基础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实验报告考评、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课外科技作品考核等内容,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而前三项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后三项考核成绩则占总成绩的20%。7.优化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加入新理论、新技术融入教学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等方面的指标,并确定其合理的权重,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制定新开实验课程及课外科研拓展训练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全面落实实验教学改进方案,培养创新科研能力
针对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改进目标,全面、具体落实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1.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好课内实验增开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做好新增项目开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安排好科研设计课程、暑假科研训练课程等新开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及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等教学条件保障;3.扩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范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到创新实验平台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摸索实验室开放的预约管理机制,落实好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4.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的学科专项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和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等,以赛代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院、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的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产品研发能力;6.开展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4],落实好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及课外科技作品考核,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机制;7.开展学校教学督导组、院级教学督导组和实验中心质量监督小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定期深入实验室随堂听课、征求师生意见,了解教改开展情况,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对实验教学全过程、各个子过程进行持续、动态的质量监控。
(三)检查改进方案的执行情况与实施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纠偏
为检查改进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了解实施效果,并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基础医学院组织专家开展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工作。1.常规检查主要是对平时实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听课评价、师生意见反馈等,重点是动态监控新开特色实验课程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研拓展训练项目等教学过程的质量。2.专项检查包括年度检查与阶段检查,每年组织专家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工作,阶段检查则为每三年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全面的检查。定期检查改进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各项改进措施是否全面落实,教学过程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是否到位,是否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预期目标,实施效果有无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课外科技作品考核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等等。3.对于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机制、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机制、质量监控的反馈与调控等,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及人员,制定整改方案与配套措施,并限期完成整改与纠偏工作。
(四)对改进的成果固化为标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定期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如开设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研拓展训练项目、开放内容的科学设计等有益经验,创新实验室的预约管理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学生参加学科专项比赛的培训经验以及参与校外基地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等拓展环节的经验,及时将这些有益的经验转化为质量标准、规范加以巩固。2.按照新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来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动态、精确的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3.本着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将执行过程中存在及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便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力争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呈螺旋式上升并得到持续改进。
该教改实践设定每3年完成一个循环,即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为第一个循环,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为第二个循环。经两个PDCA循环的实践,“三维”质量评价以及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岗位胜任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
三、实践效果
(一)“三维”质量评价逐年提高
2009年-2013年四个学年,学生、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的实验听课评价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学生、督导组、同行对实验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应用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后,促进了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此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也逐年提高,问卷调查显示,近四年来学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分别为90.6%、91.5%、92.8%、93.6%。
(二)学生创新科研能力提升明显
应用PDCA模式改进实践教学过程调控后,每完成一次循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均有较大提升,实践效果明显。通过比较PDCA循环前、第一个PDCA循环后、第二个循环后的教学成效(见表2),结果显示:与实施PDCA循环前比较,第一个PDCA循环后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第二个PDCA循环后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有更明显的提升,这说明应用PDCA模式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及社会满意度高
近年,我们为医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毕业生因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岗位胜任力高,在广东省众多的医疗卫生行业及生物医药公司中广受欢迎,许多毕业生被实习单位优先录取。近年来,临床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8%-9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98%以上。
可见,构建PDCA下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模式,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金龙.高等学校院系教学质量预警机制[J].大学教育,2014(3):3-4.
[2] 俞继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PDCA模式的实践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92-95.
[3] 高丹,李国杰.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0(2):32-34.
[4] 李红,陈步云,徐理军,等.构建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34-236.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应用PDCA模式改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调控需要实践与探索。可以树立“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培养,探讨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具体做法,有效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两个PDCA循环的教改实践,“三维”质量评价以及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均有较大提升,实践效果明显。
[关键词]实验教学;过程调控;PDCA模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26-03
随着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时代,以往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正转向以注重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1]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新型的医学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特别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调控。
教学过程的精确调控与有效纠偏是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而PDCA模式(即PDCA循环)具有促进质量的提高与持续改进的优势,可通过PDCA模式来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2]基础医学院自2008年起,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为改进目标,摸索应用PDCA模式来改进临床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的调控方式,通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持续、动态的质量监控,摸索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两个PDCA循环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PDCA模式改进教学过程调控的阶段与步骤
在PDCA模式下,质量的持续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顺序循环往复[3],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确调控及主要目标的有效改进。
1.计划阶段(P阶段):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改进目标,拟定改进方案。这个阶段可分为4个步骤:一是分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三是从中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确定改进目标;四是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订改进方案,提出改进计划及措施。2.执行阶段(D阶段):执行P阶段制订的改进计划、目标及具体步骤、措施,全面落实改进计划。3.检查阶段(C阶段):把实施的结果与改进计划的要求作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纠偏。4.处理阶段(A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总结执行过程中有益的经验并转化为标准加以巩固,然后按照新的质量标准来实施质量监控;二是将执行计划过程中存在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再解决。随着下一个以及后续多个PDCA循环的展开,教学质量将会呈螺旋式上升并得到持续改进。
二、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具体做法
根据我校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基础医学院自2008年起,尝试应用PDCA模式来改进临床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的调控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摸索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析实验教学现状,针对问题与主要原因制订改进方案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基础医学实验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内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课外科研训练环节薄弱。针对这个主要原因,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进方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1.课内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索性等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使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四个教学模块的课内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到15%。2.增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素质的实验课程,如科研设计、暑假科研训练等特色实验拓展课程。3.将课外科研拓展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的常规环节,制订了实验室开放计划以及科研训练、学科专项竞赛、协同育人实践的计划与措施等。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导师的科研小组开展实验研究。5.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多元实时教学评价系统,建立动态、精确和有效的教学质量调控机制。6.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涵盖基础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实验报告考评、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课外科技作品考核等内容,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而前三项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后三项考核成绩则占总成绩的20%。7.优化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加入新理论、新技术融入教学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等方面的指标,并确定其合理的权重,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制定新开实验课程及课外科研拓展训练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全面落实实验教学改进方案,培养创新科研能力
针对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改进目标,全面、具体落实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1.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好课内实验增开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做好新增项目开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安排好科研设计课程、暑假科研训练课程等新开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及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等教学条件保障;3.扩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范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到创新实验平台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摸索实验室开放的预约管理机制,落实好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4.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的学科专项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和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等,以赛代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院、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的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产品研发能力;6.开展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4],落实好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及课外科技作品考核,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机制;7.开展学校教学督导组、院级教学督导组和实验中心质量监督小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定期深入实验室随堂听课、征求师生意见,了解教改开展情况,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对实验教学全过程、各个子过程进行持续、动态的质量监控。
(三)检查改进方案的执行情况与实施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纠偏
为检查改进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了解实施效果,并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基础医学院组织专家开展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工作。1.常规检查主要是对平时实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听课评价、师生意见反馈等,重点是动态监控新开特色实验课程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研拓展训练项目等教学过程的质量。2.专项检查包括年度检查与阶段检查,每年组织专家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工作,阶段检查则为每三年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全面的检查。定期检查改进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各项改进措施是否全面落实,教学过程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是否到位,是否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预期目标,实施效果有无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课外科技作品考核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等等。3.对于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机制、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机制、质量监控的反馈与调控等,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及人员,制定整改方案与配套措施,并限期完成整改与纠偏工作。
(四)对改进的成果固化为标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定期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如开设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研拓展训练项目、开放内容的科学设计等有益经验,创新实验室的预约管理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学生参加学科专项比赛的培训经验以及参与校外基地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等拓展环节的经验,及时将这些有益的经验转化为质量标准、规范加以巩固。2.按照新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来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动态、精确的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3.本着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将执行过程中存在及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便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力争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呈螺旋式上升并得到持续改进。
该教改实践设定每3年完成一个循环,即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为第一个循环,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为第二个循环。经两个PDCA循环的实践,“三维”质量评价以及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岗位胜任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
三、实践效果
(一)“三维”质量评价逐年提高
2009年-2013年四个学年,学生、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的实验听课评价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学生、督导组、同行对实验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应用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后,促进了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此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也逐年提高,问卷调查显示,近四年来学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分别为90.6%、91.5%、92.8%、93.6%。
(二)学生创新科研能力提升明显
应用PDCA模式改进实践教学过程调控后,每完成一次循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均有较大提升,实践效果明显。通过比较PDCA循环前、第一个PDCA循环后、第二个循环后的教学成效(见表2),结果显示:与实施PDCA循环前比较,第一个PDCA循环后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第二个PDCA循环后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有更明显的提升,这说明应用PDCA模式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及社会满意度高
近年,我们为医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毕业生因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岗位胜任力高,在广东省众多的医疗卫生行业及生物医药公司中广受欢迎,许多毕业生被实习单位优先录取。近年来,临床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8%-9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98%以上。
可见,构建PDCA下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模式,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金龙.高等学校院系教学质量预警机制[J].大学教育,2014(3):3-4.
[2] 俞继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PDCA模式的实践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92-95.
[3] 高丹,李国杰.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0(2):32-34.
[4] 李红,陈步云,徐理军,等.构建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34-23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