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命的语文

    路德奎

    在课程改革面前,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若能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命脉,一切利于开展的形式和教法都值得提倡;若对于语文的定位模棱两可,那么再好的形式都会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现阶段,我们为了让语文课开展得生机勃勃,形式上热闹而有活力,便在内容上进行简化和调整,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进来,加大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其工具性得到了充分地彰显,而人文性逐渐萎缩。或问其原委,理由似乎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人文性如何落实,非朝夕之功?工具性立竿见影,方为正道。

    试想,如果仅仅因为语文的人文性难于落实,效果在短期内不易检验,我们就轻言放弃,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只是畏难的懦夫。而且,年深日久,语文的人文性也会渐渐丧失殆尽。

    熊芳芳老师在《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一书中,开始对语文教学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她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准确而深刻地定位,提出语文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爱默生说:“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这个要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并不算过高,在阅读文学经典时,在欣赏佳作时,我们内心深处的诗性情怀往往会被唤醒,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沉郁低回,若将这一切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生命的语文”课堂便会呈现于学生面前。不可否认,语文是美丽的,抒情的,是值得用生命去体验的,我们的课堂便是为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其前提是我们必须得有这样的理念和思想。

    有了这样的理念,对于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按照“建筑——抒情——栖居”的思路进行分析,即深入而富于个性的文本解读,全面而深刻的情感因素的梳理,挖掘蕴含的美的元素进行教育,语文的人文性似乎便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其实,这种深入挖掘语文内涵的课堂形式,王开东老师在《深度语文》一书中也有提及。他说:“‘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王老师的深度,是在“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的问题驱动下,对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的确,当前的语文学习,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绝对不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

    当前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自主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固然没有错,但若一味地顺着学生,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散,而忽略对文本深层内涵的引导,这种改变势必会有矫枉过正之嫌。

    孙绍振教授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语文博大精深,言近义丰,若拘泥于学生对字面词句的理解而忽略深层的探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失职的。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和灵魂的呼唤。

    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当我们对语文的认识达到这一层面时,也许,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生命形式也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