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践反思

    黄珊珊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是心理教师与班级的联系桥梁,本文就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必要性、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当前心理委员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班级心理委员;实践模式;中学

    〔中图分类号〕G44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7-0010-03

    班级心理委员是指由受过相关心理知识培训的学生担任的,在班级中肩负着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等职责的职务[1]。自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心理委员的必要性,我国 61.8%的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2]。然而,在中学,自2006年才开始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且多是地方的个别化现象,班级心理委员在中学仍是新生力量。中山市共有64所初中和18所高中(包括完全中学),有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有64所,只有不足10所学校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

    一、中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必要性

    事实上,在中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十分必要,甚至比高校心理委员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首先,中学生的向师性高于大学生[3],他们知道在学校里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有一种崇敬、模仿、接近教师的心理倾向,会更愿意接受培训和辅导。其次,中学的班级成员一般不会发生变更(高中文理分科除外),同学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长,相互之间的认识更加清晰,情感也较深。再者,中学教育终归是要参加中、高考的,作为非统考科目的心理课地位尴尬,心理教师甚至算不上是真正的一线教师,但学生对心理方面的需求度又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委员能够帮助心理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给予辅导。这是一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形式丰富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单一的“师生”基础上增加了“生生”模式,使学校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二、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的职责

    笔者所在学校已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五年,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总体来看,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班级心理课的桥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笔者所在学校共有五名专职心理教师,但由于是完全中学,五名专职心理教师依然难以为每个年级开设心理课。即使在某个年级可以开课,但若上课内容千篇一律,不能因班而异,则效果不佳。开设一节高质量、有的放矢的心理课,就需要依靠心理委员进行课前调查和课后反馈。通过心理委员了解班级同学关心的问题,反馈给心理教师,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例如,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心理课一般会涉及情绪的定义、种类、影响等,经过心理委员的调查发现,目前班级中很多学生表现出“想好好学习但总学不好导致情绪烦躁,心情烦躁但不知如何宣泄,同学矛盾增多,考试不理想,更加烦躁郁闷”,根据心理委员的反馈,教师可将这节情绪管理的主题可细化为“学习中烦躁情绪的宣泄”,而不是空泛地谈情绪管理。

    (二)监控同班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反馈

    通过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定期报告,报告采用心理委员周报制度和紧急约见制度。原则上要求心理委员每两周上交一次,如班级内有特殊问题可随时反馈给心理教师。“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包括四部分:班级氛围(班级总体情况及重要事件);同学们的心声(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你认为需要关注的同学(个别同学情绪波动大或行为异常);你希望班级得到心理教师什么帮助。对于心理委员填写的“需要关注的同学”栏目,心理教师会去相应班级听课、走访、联系班主任老师以了解情况并进行跟进。

    (三)为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心理委员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和陪伴咨询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支持。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4]。学生的很多一般性心理问题,如宿舍矛盾、考前焦虑等,只要有人用心倾听,做到理解共情,真诚提供心理支持,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如果超出能力范围,心理委员可以让同学来找心理教师。在工作中,确实有来访者是由心理委员陪同前来的。心理委员对心理咨询常识的宣传普及,有助于部分学生放下防备来到心理辅导中心,但有些学生有时又会碍于面子或者胆怯不敢独自前来,这时心理委员的陪伴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四)班级危机预警工作

    范晴岚[5]提出,高校心理委员的职责为“成长、关注、宣传、预警”。中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有时会将问题隐藏得更为严密,教师较难发现,心理委员则更易发现问题并及时报告给班主任、心理教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情绪以不稳定性最为突出,做事容易冲动,情绪经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毫无预警。而班级心理委员会发挥较好的预警作用,及时将同学的危机行为报告给老师。例如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初中生的自伤行为一般比较隐蔽,即使教师和家长问起,常以“不小心划伤”为借口。有时因为宿舍内的一点小矛盾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以伤害自己来发泄情绪,只有同在一个班级的同学才能第一时间获得真实信息。

    三、当前心理委员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心理委员设立标准不规范

    在设立心理委员时,笔者所在学校采用了三种方式:同学推选、班主任举荐、学生自荐。据统计,直接由班主任推荐某学科科代表或者班长兼任心理委员的班级占一半左右。仅有三分之一的班级是同学推选,而同学推选的心理委员大部分也是班级中成绩突出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而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班级是学生自荐。学生的成绩和职位被当作了心理委员的推选条件,一旦他们当选,要么特别忙(班长),无时间精力顾及心理委员工作,要么与大部分同学沟通存在问题,较难理解同学的内心烦恼。还有部分班级在设立心理委员时并未事先考虑学生本人的意愿,导致这些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人数问题,只有个别班级会设立两名心理委员,但一般这两名心理委员都是女生或者都是男生,后经询问发现他(她)们一般是好朋友或者一个宿舍的。实践证明,最好每个班级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6]。在工作中,有部分学生的问题是班主任发现并带至心理教师处的,心理委员并未报告,事后找心理委员了解情况时发现,由于其平时和异性接触较少,所以没注意到。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异性之间比较敏感,学生对同性别同学的问题可能更愿意关注。

    设立心理委员是发挥班级心理委员队伍作用最关键的一步,应做到规范化。考虑到高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有些问题具有性别差异,学校在每班应设定男女生心理委员各一名,并指导班主任通过宣传和发动,让学生在自我推荐的基础上,以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心理委员。在选举过程中,以学生的意见为主,教师做全面把关,把关的依据就是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7]。参与推选的学生首先要具备基础性胜任特质[8],如在同学中有较好群众基础和良好人际关系,乐于助人,热心班级事务;为人开朗、乐观;能严格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强,道德品质良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班主任要在公开推选心理委员之前,让学生知晓心理委员的这些“门槛性”胜任特质。

    (二)培训内容系统性不足,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当班级推选出心理委员后,心理教师要对所有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般来讲,除高一年级外,其他年级的培训每学期三次,培训内容是针对学生各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培训内容不固定。如在高一上学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适应性问题,高二上学期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男女生交往问题,高三年级上学期出现的学习不适应问题、失眠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让心理委员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问题的外在表现以及常用的解决方法。对于高一年级新当选的心理委员,上学期的培训主要是认识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学习使用《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和一些基本的咨询辅导技能,如倾听、关注、保密等,通过培训让心理委员认可并接受自己的工作。

    整体来讲,目前的培训主要采用讲座的形式,静多于动。然而,心理委员的培训重点在于基本技能,而不以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讲座来培训程序性知识。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最好能有操作训练,让学生自行参与体验,相互交流、领悟。团体辅导正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方式[9],例如,当培训倾听技巧时,可以通过团体游戏的形式模拟正确的倾听和不正确的倾听方式;当培训基本的会谈技巧时,可采用“个案模拟咨询”的形式让学生练习体验会谈技巧的应用。中学生正好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发展性的问题,所以培训方式应多以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形成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为了强化心理委员培训的效果,可借助网络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方便针对培训内容或者各班内问题进行讨论、相互学习。

    (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角色不明确

    当前已设立心理委员的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但是仔细考量,在这些所谓的工作职责中定性的、空泛的内容较多,而可以考核的、定量的内容不多,这使得心理委员在工作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度”。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心理委员进行朋辈辅导时其他同学是否接纳和认可?同学之间交往非常密切,这是否会加重当事人的不安全感,使他们感到不好意思求助?当班级同学发生心理危机需要心理委员及时上报时,其他学生是否会觉得心理委员是一个经常跟教师打小报告的人而对其加以排斥?面对诸多疑问,心理委员在自身角色上容易产生混乱。

    经常有心理委员问:“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吗?”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笔者很难回答。有的班级将心理委员列入了班委制,而有的班级将心理委视为服务大家的临时职位,或是直接归心理教师管理,不是班内的职位。目前,心理委员的评价机制主要由心理教师执行,心理教师会根据心理委员的表现对其进行“考核”,并在学期末给予一定的奖励,如颁发“优秀阳光使者”奖状等。但是,心理委员毕竟也是中学生,他们更需要学校的奖励和同学的认可作为正强化[10]。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完善需要年级或学校给予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让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地知道“每个班级必须设立两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也是班委”。这样一来,心理委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可能会因为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更加明晰,其他同学对心理委员的防御性也会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包陶迅,丁芬盛,叶芳.校园心理卫生活动设计与组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62-63.

    [2]杜芬娥. 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

    [3]邓银城,徐楚桥.论农村教师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公平中的地位与作用[J]. 汉江论坛,2010(3):142-144.

    [4]俞雷.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探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3(11):75-77.

    [5]范晴岚.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 55.

    [6]王青华.关于中学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山西教育(管理),2011(6):44-45.

    [7]李海州,杨 盈,丁芳盛.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51-56.

    [8]李金福. 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校本培训[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8-10.

    [9]柳珺珺. “以人为中心”理念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9):1081-1083.

    [10]邱宝林.实践心理委员模式,让班级拥有“心理咨询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6):42-4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