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分析及展望
王巧英 岳亚平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经历了“幼儿园教师即养育者”“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三个阶段。本文基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视角,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路径;结构化理论;展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7/8-0041-06
角色一般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这一概念表明,只有当存在明确的互动情景,对所期待的角色行为有特别明确宣示的规范要求时,谈论角色才有价值。有学者指出,我们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社会互动情景中,结合某个特定的身份,比较明确地指出其既定的权利与义务时,才能较为精确地使用角色概念。〔1〕教师角色即教师特定的职业身份,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这一具体的社会互动情景中,人们对教师的行为期待和社会期望,且这种行为期待和社会期望有着明确宣示的规范要求。幼儿园教师角色则主要体现为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这一特定的社会互动情景中,在明确宣示的规范要求基础上,人们对幼儿园教师的行为期待和社会期望。幼儿园教师是我国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幼儿园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角色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结构化理论是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对帕森斯、涂尔干、马克思等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反思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体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相互影响、相互建构。〔3〕结构化理论还特别强调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以及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促进。本文基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师角色特征,进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历程
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对幼儿园教师明确宣示的规范要求,可将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为“幼儿园教师即养育者”阶段,强调幼儿园教师整齐划一的教养方式;第二个阶段(1979~2000年)为“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阶段,强调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为“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阶段,强调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三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1.幼儿园教师即养育者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过程中,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借鉴以苏联为主的国外经验及吸取旧教育中某些合理成分和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到全面系统地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4〕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强调教师中心、分科教学、集体教养,重视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道德品质。《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这一规定突出了幼儿园“教养”和“养育”两大任务。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园教师的称谓由“幼稚教师”改为“教养员”,开始强调幼儿园教师是幼儿集体教养的管理者,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养方式。〔5〕然而,这一阶段的幼儿园教师主要由初级和中级师范院校等培养,学历水平整体偏低,部分幼儿园教师仅受过短期的相关培训,〔6〕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养育者”角色更多体现的是幼儿园教师整齐划一的教养方式和集体式的奉献精神。
2.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恢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开始与国际接轨,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对幼儿园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引发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和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合理转换。《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关于教养和保育的工作开始由保育员负责,幼儿园教师的保育工作职责转变为“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为进一步塑造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幼儿师范学校也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1985年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在增加教育类课程课时的同时,延長了教育实习的时间。1995年颁布的《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在进一步削减艺体课课时的同时,增设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类课程。〔7〕这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促进了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调整和改变,幼儿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者,幼儿品德、情感发展的促进者,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张斌、虞永平,2019)。由此,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正式确立。
尽管这一时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者身份开始受到重视,对教师的学历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关于幼儿园教师的相关规定一直是以加括号的形式附属在中小学教师之后,在人事编制系统中也缺乏独立的幼儿园教师编制。〔8〕由此可见,我国对幼儿园教师的各项行为规范和要求尚未达到“专业者”的角色高度,仅仅是对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身份的重塑。
3.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阶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界定不仅突出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的师幼关系,而且表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幼儿学习与发展层面,幼儿园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也由此得到重视。这里的专业性不是指幼儿园教师是工具价值取向的技术熟练者,而是指幼儿园教师是人本取向的反思性自主实践者(秦奕,2009)。《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教师角色的专业性,并把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则更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园教师角色的专业性,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文化和专业素养”。至此,幼儿园教师“专业者”的角色已基本确立。这种“专业者”角色既不同于以往照顾幼儿身体发育的“教养者”角色,也不同于单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者”角色,而是具有专业自主性和专业意识的教师角色。
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是在我国学前教育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本质上反映了当代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需求和时代要求,也反映了作为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关键他人的幼儿园教师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幼儿园教师“专业者”角色的确立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分析
1.结构性原则与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
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基础是结构性原则(structural principles)。这里的结构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被循环反复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这里的资源既包括权威性资源(authoritative resources),也包括配置性资源(allocative resources)。前者源于对行动者活动的协调,即人的资源;后者源于对物质世界和物质产品各个方面的控制,〔9〕即物的资源。教育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人的资源。1949年以来,为规范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持续完善的学前教育培养体系,就是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社会结构。幼儿园教师为了满足国家规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和发展要求而不断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了在自上而下的规则和资源下的角色变迁。
结构具有双重性,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者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人,是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的条件和后果都拥有大量知识的人。〔10〕幼儿园教师被看作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社会结构制约着幼儿园教师的行为,是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前提和中介,它强制性地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变迁。同时,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制约并改变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威性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的普及是在女性劳动力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展开的,〔11〕此时较为关注的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整齐划一的教养方式,这样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但幼儿园教师的学历、素质等却难以与之匹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正式颁布,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的角色正式确立。它不仅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也强调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角色演进的过程表明,幼儿园教师这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教育实践制约并改变着相关的社会结构,也促进了幼儿园教师自身角色的变迁,从而形成了在自下而上的权威性资源下的角色变迁。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是建立在教师作为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基础之上的。规则和资源等社会结构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幼儿园教师这一行动者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采取教育行动,不断检测和确认自身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和资源,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会再生产出新的社会结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
2.片段特征化与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
片段特征化(episodic characterization)是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片段性的。如果将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特征概括为一个片段的话,那么这个片段应当是若干具有明确开端和结局的行为或事件。在探讨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时,我们可以将某一阶段的幼儿园教师角色作为片段进行分析,从而清晰地了解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
本文以“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这一片段为例,探讨这一角色是如何向“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的角色变迁的。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一社会生活片段都有一个或一系列的起源。“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这一教师角色确立的背景来源于改革开放,国家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各项教育事业,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12〕其次,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一些变化着的关键性临界点(critical thresholds),它们将会产生有助于角色长期发展的契机。在恢复和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颁布是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一个关键性临界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职责,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并初步树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20世紀90年代末的学前教育改革是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另一个关键性临界点。当时的学前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进入了过度依赖市场的时期,原本带有公益性质的集体园、部门办园数量骤降,民办园数量快速增长,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一定影响。〔13〕大量民办园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以追逐利益为出发点,导致幼儿园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质量。国际教师专业化运动是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第三个关键性临界点。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14〕这一系列关键性临界点为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契机。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的社会片段开始向另一片段转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开始成为新的关注点,“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的角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得以确立。由此,幼儿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完成了由“教育者”向“专业者”的变迁。
3.社会实践性与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
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既不是作为个体的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15〕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循环往复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不断地由社会行动者创造出来的。幼儿园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行动者群体,正是基于其自身反复创造的社会实践,由内而外地推动了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变迁。例如,作为行动者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区域化活动的尝试和实践,而后在相似或相异区域的反复行动中逐步构成了制度化的实践,从而促进了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的法律、政策等的形成。社会实践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者的行动,二是社会结构,两者只有在人类社会实践的进程中才能实现动态化统一。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正是这两个因素相互建构的结果。
结构化理论还认为,社会实践能够循环往复进行的根本要素是社会行动者的反思性特征。反思性是指人们展现并期待他人也能如此展现的对行动的持续监控过程。这种反思性不仅是对行动者自我意识的反思,也是对持续发生的社会实践的监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园教师从“养育者”到“教育者”再到“专业者”的角色转变,是幼儿园教师不断受到外界持续监控和内部自我反思的结果。正是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对自我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和连续不断的对自我行动的调整,使得幼儿园教师的行动更加符合国家标准和大众期待。
三、幼儿园教师角色的未来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经历了“幼儿园教师即养育者”“幼儿园教师即教育者”“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三个阶段。当前,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的身份在我国多项政策文本中都得到了认同和体现。然而,幼儿园教师对自身作为“专业者”角色的认知尚未内化。近年来学前教育由关注群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转向更加重视个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也更加强调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发展的独特性、适切性和情境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要“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这既契合了儿童发展理念的转变,又进一步强调了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的能力要求和专业品性。
可见,在进一步强调和重视专业发展的同时,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的角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更突出个体专业化成长,面向教育事实本身,强调“儿童本位”意识的科学解读和落实,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审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想开放性和局限性。〔16〕幼儿园教师角色定位强调面向教学活动和儿童经验的差异性,而对这种差异性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观察和对儿童更深入的研究。在观察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未来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重要路径。
1.行动者的反思性教学是幼儿园教师角色调整和变化的基础
结构化理论认为,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具有明显的反思性特征,这是社会实践能够循环往复进行的根本要素,也是促进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教师应当从一日生活的反思性教学活动入手,加强作为“专业者”角色的调整和重构。这既能帮助教师摆脱对各种缺乏分析的经验的依赖和套用,摆脱对各种权威理论和观点的盲目崇拜和服从,也能帮助教师形成一种理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的批判思维习惯,〔17〕从而更理性地调整以往“过分关注整齐划一,强调普遍规律”的教育观念,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的情境性和独特性,并进一步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专业研究意识和能力。学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使幼儿园教师的发展不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和实践的全过程。〔18〕这意味着幼儿园教师在未来自我角色建设和调整的过程中,应当成为一名具有专业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成为一名持续进行专业反思和研究的实践者。
2.教师群体的社会实践是幼儿园教师角色调整和变化的动因
结构化理论认为,作为行动者的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实践是推动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的调整以及研究者身份的初步确立仍然需要幼儿园教师的持续行动和努力。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在践行传统师德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关注教师的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是特定的专业领域为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专业责任、维护专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19〕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遵循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道德规范,也需要遵循有“专业特性”的道德规范。〔20〕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的内在需求和首要规范,它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定,并从以往的“关心幼儿”“热爱幼儿”等传统师德的要求上升到了“追寻核心价值,敬畏童年”的高度。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灵魂所在。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从传统师德向“以儿童为本”“向儿童学习”等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转换,是确保幼儿园教师角色调整和变化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对儿童的研究与教育实践。当前,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趋之若鹜,但真正立足于儿童的研究和实践却较少。纵观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历程,教师始终扮演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角色。幼儿园教师即专业者,不仅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專业化上,也体现在与其职业所匹配的研究和反思的专业化上。这是新时代赋予幼儿园教师“专业者”角色的新内涵。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树立“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行动中更有儿童”的专业理念,在教育教学中重视良好师幼关系的构建,把儿童纳入到自我专业反思的视野中来,并在教育行动中实现“一切为了儿童”的终身实践目标。
3.社会结构的制约与协调是幼儿园教师角色调整和变化的保障
对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不断协调的权威性资源,以及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是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幼儿园教师教育品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是严格幼儿园教师的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并且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建立一套动态的幼儿园教师培养管理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培养机构的质量,制定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的审核标准和培养质量的评估标准,〔21〕是提高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时代诉求。另外,完善并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学历层次,建立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和注册制度,实施发展性的教师评价,〔22〕是幼儿园教师进一步丰富“专业者”角色的内涵和外延,转变为“研究者”角色的必由之路。
二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层次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各类教师中也处于较低地位,但社会、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由于薪资待遇落差较大等原因,相对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例更高,〔23〕优秀幼儿园教师的流失比例也相对更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的薪资待遇机制,丰富直接推动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权威性资源,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额,并将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是重视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的深层拓展和有效提升。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是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有效途径。然而,幼儿园教师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等同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它还包含着学前教育知识、技能等的提升。因此,相关培养机构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拓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内容架构,在外部资源的支持和教师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有效提升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品质。
参考文献:
〔1〕〔9〕〔10〕〔1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任少平.论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教师主体性发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7-38.
〔3〕张爱琴,朱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60-63.
〔4〕索长清.我国百年幼儿园教师文化的演进〔J〕.教师发展研究,2018,(1):96-102.
〔5〕范昕,李敏谊.幼儿园教师到底是什么:从替代母亲到专业人到研究者的发展历程〔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4):92-98.
〔6〕胡珊珊,姜勇,钱琴珍.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4(10):11-15.
〔7〕陈懿,王春燕.60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78(6):6-11.
〔8〕王海英.身份化、去身份化和再身份化: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变迁和重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4(10):16-20.
〔11〕牟映雪.論中国50年代幼儿教育变革的时代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2):61-68.
〔12〕谢文庆.中国百年教育变革的本土化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27-31.
〔13〕虞永平,张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18-26.
〔14〕〔18〕周文叶,崔允漷.何为教师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2,(4):31-37.
〔16〕黄玲,曹利军.当代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实践途径:基于“教师即研究者”角色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32-34.
〔17〕郭建.教师即研究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76-78.
〔19〕步社民.专业伦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69-73.
〔20〕张地蓉,杨晓萍.论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4,(5):99-102.
〔21〕夏婧,庞丽娟.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政策:特点、矛盾与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6,26(4):35-40.
〔22〕李学容,夏泽胜.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制度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109-111.
〔23〕郭孟,马洪林.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5,(24):3396-3398.
Path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the Chang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Rol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ony Giddens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Wang Qiaoying1, Yue Yaping2
(1Minshe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ang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role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nurturer, educator, and professional. Based on Anthony Giddens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role in China, discusses the possible chan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s role; change; path;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