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认知图式在记忆中的整合研究

    邵昌红

    

    

    

    [摘 要] 在分析隐喻与记忆关系的基础上,以爱情旅途图式为例探讨了隐喻的认知图式在工作记忆中的整合,尝试将隐喻认知过程整合到记忆模型中。作为概念和映射整合的隐喻表达方式通过图式这种认知机制而被很容易地感知、储存和记忆,图式这一隐喻的认知机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生成能力,在工作记忆中参与信息的加工和整合。隐喻促进记忆,隐喻与记忆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

    [关 键 词] 隐喻;图式;工作记忆;整合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52-03

    一、引言

    Mahon(1999)认为“隐喻把事物生动地呈现在听者和读者眼前,令人愉悦地理解隐喻的脑力过程使得它们让人记忆深刻”。这说明理解隐喻的脑力过程即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以促进人类的记忆。隐喻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得到许多语言学家(如ONeill & Paivio,1978;Denis,1984;Lakoff,1987)的肯定。Johnson M.(1987)认为隐喻通过意象图式组织我们的理解过程。Gibbs(1994)和Cameron(2003)提出隐喻对记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隐喻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国内的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如赵艳芳,1994;胡壮麟,2004)。那么,隐喻与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关系如何?本文通过分析隐喻与记忆的关系,以爱情旅途图式为例,将图式这一隐喻认知机制在认知同化理论的框架下整合进记忆加工的模型中,试图探讨隐喻的认知实质以及隐喻的认知机制在工作记忆中参与信息整合的过程。

    二、记忆理论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人类感知到的信息以两种方式储存在记忆中-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中感知的信息短期存储,同时信息在此得到分析和理解。话语中的信息一旦被理解,就变成长时记忆中的部分。Atkinson & Shiffrin (1968)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即客观刺激结束后,感觉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被保存下来。他们提出的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别作为存储盒子的多重存储模型,即记忆的“标准模型”,在当今认知心理学比较有影响力,如图1。

    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能引起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均为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形象编码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编码。当人们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会被提取到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学习和认知等有密切关系。

    三、隐喻和记忆

    Paivio & Walsh(1993)指出,隐喻是一个意义的问题,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隐喻概念相互的关联。Lakoff(1987,xv)认为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加工的有效性有赖于概念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概念的意义。它们揭示了隐喻与记忆在人类认知方面的关系。人们在记忆中将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分类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本体和喻体与意象图式等隐喻的认知机制建构了概念体系的结构,促进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并且决定何种信息被选择并储存在记忆中;另一方面,记忆中先前储存的信息如先在的概念范畴及其意义为理解新的隐喻语言提供了经验基础。这一关系可以图2表示:

    图2表明记忆与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这样的过程:(1)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长时记忆储存的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在人类语言中生成了很多隐喻表达方式,这些隐喻表达方式作用于人类记忆过程;(2)在日常隐喻语言中,语义概念反映了人类长时记忆中先在的概念(Gibbs,1994),日常隐喻语言是隐喻认知方式的反映,隐喻认知方式反过来促进相关概念在人类记忆中的存储。

    Gibbs(1994)认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两个所指项反映人们长时记忆中先在概念的映合。Glucksberg(1991)认为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在工作记忆中建构了可及结构。隐喻是对新事物进行重新表征的过程,与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密切相关。

    四、隐喻的认知圖式在记忆中的整合——以爱情旅途图式为例

    (一)图式

    据Thorndyke(1984),图式最初由Immanuel Kant提出来。图式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共同点。图式比具体的形象更抽象概括。随着认识的扩展,人们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图式也被认为是一般的知识结构,包括概念网络、叙事结构甚至理论框架。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记忆中将信息和知识以图式的形式进行编码,并用于理解和记忆具有同样图式特点的新信息,图式通过提供关于事件应怎样发展的预期来指导人们的认识和理解(Thorndyke,1984)。

    Johnson(1987)认为意象图式是组织人们的经验和理解的结构,是组织人们活动的连贯整体。隐喻想象不仅是把图像和记忆结合起来的联想的加工过程,人们不仅将新的知识特征纳入已有的经验理解中,还在经验中创造新的统一整体。这个“新的统一整体”指的是新的概括性知识结构,即图式。人们不仅通过已有的图式理解新信息,还在新旧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图式。图式作为隐喻的一种工作机制,在人类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爱情旅途图式认知在记忆中的整合

    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很多研究论证了隐喻的认知机制在记忆中的重要作用。Katz(1996)认为隐喻能加强信息的理解,增强概念的记忆。隐喻以意象图示等认知机制将新事物生动形象地纳入已有的概念图式中,经过隐喻认知机制加工的概念在信息加工中被选取并深刻保留在长时记忆中。

    隐喻映射的喻源域被认为是由命题和意象图式模型建构的。喻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具有典型的局部性,这种映射将源域的理想认知模型结构投射到相应的目标域结构上。普遍存在的概念、结构和隐喻映射本身可以图式的方式被理解,作为概念和映射整合的隐喻语言也能通过图式这种认知机制被很容易地感知、储存和记忆。以隐喻句①“这对恋人处在爱情的十字路口”的加工过程为例,隐喻认知图式在Atkinson & Shiffrin (1968)记忆模型中的整合,见图3。

    图式理论认为,在认知加工的第一阶段,一个完整的表征基于选择的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生成;在第二阶段进行编码;第三阶段,在背景知识的帮助下进行解释和理解并做出决策。图3隐喻的“爱情旅途图式”加工与记忆显示,在对“爱情旅途”这一图式加工的第一阶段,对①中最重要的信息“恋人”“十字路口”进行复述式选择;在编码的第二阶段,形成了一个整合的表征,原句被加工整合成“爱情是旅途”这一概念隐喻,“爱情旅途”图式在工作记忆中创建,与之对应的是“恋人即旅人”“十字路口即分手抉择”等概念的映合。在这一抽象化阶段,加工存储的信息侧重整体概念而非句子具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加工的第三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决策,即“恋人面临分手抉择”。经过加工后的信息借助意象图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很容易提取出来。“十字路口”“恋人面临分手”这些信息深刻在记忆中,且“爱情是旅途”这一概念图式作为提取线索有助于“恋人处在十字路口”这一原信息的提取。经过整合的表征即图式促进细节信息的记忆。

    在爱情旅途图式及其相关线索的提示下,对下列②~⑤隐喻表达方式的理解、记忆甚至生成都变得非常容易了:

    ②我们的婚姻是过山车。

    ③他们的婚姻触礁了。

    ④我认为这对恋人走不太远,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⑤这对夫妻不得不分道扬镳。

    爱情旅途图式作为一个概括化的隐喻图式在记忆中编码储存,并帮助理解和存储更多的与“爱情即旅途”相关的新信息,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生成能力。在隐喻理解中,语言使用者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特性的认识,使他们能将眼前事物的特性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联系起来,且长时记忆中存储的经验越丰富,事物特性越丰富,隐喻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就越简单,生成的新隐喻就越多。

    五、结语

    在隐喻的理解中,人们利用头脑中已有图式去同化获得的新信息,将记忆中储存的结构化经验图式提取出来,将新知识直接纳入已有认知结构,通过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而掌握新知识;或者将所获得的知识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与旧经验图式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结构即新的认知图式,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过程完成的。在同化过程中,新信息被纳入长时记忆的图式中从而获得认知平衡,大脑中的新信息得到改变以适应已知信息。在顺应过程中,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新知识,必须建立新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纳入新知识、适应新环境。主体和外界刺激之间不断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使主体的认知图式不断发展,理解和学习得以实现。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喻体在大脑中的图式都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知识和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且这种图式一旦形成,就会牢固地储存在长时记忆中。隐喻的认知图式与记忆在人类的认知发展中紧密联系在一起。

    隐喻通过意象图式等工作机制促进记忆,对探讨学习中记忆效率的提高和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对创造性的隐喻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隐喻认知过程涉及更高级别的信息加工,需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討。

    参考文献:

    [1]Cameron,L.教育话语中的隐喻[M].伦敦&纽约:Continuum国际出版公司,2003.

    [2]Gibbs,R.W.大脑的诗学:隐喻性思维、语言和理解[M].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

    [3]Glucksberg,S.越过字面意义:暗指的心理[J]. 心理科学,1991(2):146-152.

    [4]Kats,A.N.隐喻和反讽的解释:语境启发和认知理解. 转自J. S. Mio & A. N. Kats (Eds.),隐喻:涵义及应用[M].新泽西州莫瓦市:劳伦斯厄本姆联合出版商,1996.

    [5]Johnson,M.心中之身:理性和想象的生理基础[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7.

    [6]Lakoff,G.女人,火和危险之物:范畴揭示的心智[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7.

    [7]Lakoff, G. & Johnson, M.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8]Mahon, J. 正源:亚里士多德没有说过什么[M].转自L. Cameron and G. Low (eds.),1999:69-80.

    [9]ONeill, B. J. & Paivio, A.具体和抽象句子编码判断和自由回忆中的语义限制[J].加拿大心理学报, 1978(32):3-18.

    [10]Paivio, A. and Walsh, M. 隐喻理解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转自A. Ortony (ed.),隐喻和思维[M]. 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

    [11]Thorndyke, P. W. 认知研究中图式理论的应用.转自J. R. Anderson & S. M. Kosslyn(eds),学习和记忆的教程[M].圣弗朗西斯科:W. H. 佛里曼出版社,1984:167-192.

    [1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2):30-34.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