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四步法

    【摘 要】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目标,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度,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诗歌鉴赏的四步法,希望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物象;意象;意境

    高考语文往往都有诗歌鉴赏题,虽然只是考查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难度不是很大,鉴赏的范围也不是很宽泛,但学生普遍反映这个考点难以把握。近几年高考这类题目的得分率也不理想。对此,笔者将摸索多年的、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需要了解诗歌鉴赏的原理。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鉴赏两个方面。创作是诗人由内(内心)向外(作品)的创造,鉴赏则是读者由外(作品)而内(内心)的再创造,二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姜夔的《白石诗说》中“以心会心”,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先是作者“得于心”,创造出作品来,然后是读者“会以意”,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读者与作者两“心”交融会意,共同完成这样一个艺术活动。简言之,鉴赏诗歌必须紧紧抓住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营造的意境,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其次,需要一定的鉴赏力。读者的二度创作决定于其鉴赏力,这种能力并非每个人都具备,它只是赋予那些认真体验生活又具备一定鉴赏知识的人。

    其三,需要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知识,这里需要了解用来解读诗歌的几个名词。

    1、物象:客观存在的事物。

    2、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3、意境,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4、风格,意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的风格。比如屈原常常利用“香草”、“美人”之类的意象,形成浪漫、绚丽的诗风;李白诗中频繁出现的是“黄河”、“明月”等意象,表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做好了上述准备,就可以进入鉴赏的四个步骤:

    1、看诗题,知背景。

    题目往往起到统率全诗的作用。有的点明写作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的直接点明作品的内容,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等,通过题目以及所给的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的背景资料,它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涵。

    2、抓物象,明内容。

    物象就是诗歌中呈显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物象,它们组合成一(几)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依据这些物象的特征感知诗歌的内容,为下一步把握诗歌主旨打下基础。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鹂”、“柳”、“鹭”、“天”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图景,营造出一种美丽清新的氛围。

    3、体意象,晓情感。

    在物象的前面往往有起修饰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就上例来说,物象前面分别着以“黄”、“翠”、“白”、“青”,色彩明丽,富有生气,传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4、看手法,辨技巧。

    诗歌表达思想情感需要借助某种方式,就是所谓的表现手法,它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李白的《塞下曲》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间接抒情包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物寓情、融理于景等,也就是说诗人的感情是通过景或物间接表现出来的。第二类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通感、对偶、借代、反衬等等。第三类是描写景物的技巧,如绘形、绘色、绘声(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动静结合(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等等。

    下面就2006年高考湖北卷为例说说如何具体操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摇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摇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通过比较,体会两首诗在形象的意义、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鉴赏步骤:

    第一步,看诗题,都有一个“送”字,点明了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送别”。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古人比较看重送别,离别带给人们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沉重的,但具体表现什么感情还要看诗歌的内容。

    第二步,抓物象,明内容。两首诗歌中都出现了“水”这一物象,“水”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毛泽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里要求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物象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同一物象在不同情景中承载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第三步,体意象,晓情感。严诗描绘诗人日暮时分在丹阳城外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诗人伫立在长江边,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引人愁思,然而,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也飞尽了,惟有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水悠悠”象征此时此地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中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色彩暗淡、低沉感伤的画面,将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思,以及壮志未酬之感(古今情)融入其中,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第四步,看手法,辨技巧。从抒情方式看,两首诗都是融情于景;从修辞手法看,严诗中“一别心知两地秋”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从描写技法上看,韩诗一二句名词叠用,组成一幅色彩暗淡的画面,意蕴深长。

    【作者简介】岳孝华,湖北省汉川市二中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