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出发,逐级学写记叙文
王洁娜
人教版语文教材没有对课堂写作教学作系统全面的落实。这一方面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严峻的考验:没有了可资依凭的抓手,我们的作文课还能不能精彩?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选入的文本文质兼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深入地挖掘理解文本,更要巧妙地运用文本,让学生从中淘金,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思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
从文本出发,逐级学写记叙文,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在这方面,我做了几点尝试,具体为:
第一阶段,写清楚一件事。
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培养学生完整叙写一件事的能力。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学者余秋雨则认为,质朴叙事是写作的主干,孩子们“应该用干净朴实的语言把心情、事情说明白,形成个人写作的特征。”
将七年级作文教学目标的首要关键词确定为“叙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训练重点,叙事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叙事能力的核心表现在如何呈现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而叙事能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事件发生的这段时间过程中,将人物的动作、所说的话语和事件发生的经过叙述出来,挑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精彩内容,构成故事的情节,呈现整件事情发展的经过。
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活动、好表现、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利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说”,说”为“写”铺设平台,以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接着,顺势让学生写一写。结合《童趣》学习,要求学生课堂上说说“文中孩子可爱之处在哪里?你是否有相似的经历”?“说说你的童年趣事”。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场面十分热烈。“童年趣事”虽然不是新颖的题目,但因为是追忆美好往事,学生自然倍感亲切,因而写得意趣盎然,许多学生把自己童年的乐事、傻事、丑事一股脑儿搬了出来,虽然稚拙,却斑斓成趣,这才叫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后写作《少年心事》,也可以衍生出相类似一些题目,如《我的快乐时光》、《给爷爷……》,因为触及学生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被唤醒,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而有效,写作的积极性也得以最大化。学生的作文要求尽量写他们熟悉的题材,如关照自我,从“我”字作文入手,也可从身边人和事写起。
解决了无内容可写的问题,接下去要写清框架。我的训练办法是给文本写内容提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变色龙》《羚羊木雕》《社戏》等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比较适合学生概括,或口头概括,或书面概括,依据学生的喜好而定,老师特别要求写清记叙的六要素,突出重点。
经过几次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写清文本的框架,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再写作文,写出完整而有重点的一件事,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二阶段,写生动一件事。
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着意培养学生细致生动的叙事能力。
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文实践,学生叙写完整一件事的能力基本形成,但是写作中有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写作粗略、文字干巴缺少文彩,二是文章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针对问题一,我的措施有常规片断训练和随文练笔两种。学生怕作文,特别怕整篇的作文,我让他们写片断,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缓解了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片断训练循序渐进, “相聚” 、“看电视(电影)”、 “离别”、“太好吃了”、“课堂上”、“放学” 、“精彩瞬间”、 “在食堂”、“劳动”、“街景系列”、“在野外”……从家庭写到学校,写到社会;从单个人写到多个人,写到场面,每次训练,特别强调细致生动的要求,而且要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随文练笔”,就是结合文本进行的短平快练笔方式,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元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这样的练笔就要寻找到适宜的落脚点,可以从文本的重点内容落脚,可以从模仿文本语句落脚,从空白处的补白落脚,从文本引发的联想落脚,从改变叙述角度落脚,找准落脚点,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以期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
针对问题二,我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学习插叙、悬念等方法。教材《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的插叙运用非常得宜,要让学生通过找插叙的语言标志,明确哪些是插叙的内容,通过运用和不用插叙的比对,明白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的作用,明白插叙中联想式、转述式、直述式这三种类型。悬念在《猫》、《爸爸的花儿落了》都可以找到例证,学生运用插叙悬念方法写作,也就学会了尺水兴波,文章就会曲折多姿,有张有弛了。
第三阶段,写深刻一件事。
着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培养叙议结合的能力。
简单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显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收到文字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分两步走。首先,找到范例。文本《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春酒》结尾处三言两语的抒情议论彰显主旨,抒发感情,可以借鉴。其次,给课文或学生自己的习作加议论抒情,有的是散见于文本中间的,有的是在文本结尾的,要求抒情议论尽量精要,紧贴文本,特别强调要得宜,否则就会有蛇足之嫌。
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后这样加:“我站在孤零零的船尾,眼望着无际的大海,心里一直在念叨:叔叔,我的亲叔叔,如果你知道你的亲人正在想方设法躲避你,你会作何感想?……可是,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将叔叔你带回我的家,告诉你从此不必再流浪,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啊!”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深刻了。
从文本出发,结合记叙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逐级训练,螺旋提升学生的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实实在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作者单位:奉化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