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释疑中的德育渗透

    刘继昌

    批判精神是指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加以理性抉择、正确处置的意识、思维或情感等。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目的在于“正乱,批患”,在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富有特色的创造性学习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我们的生态中稀缺的、漠视的,甚至被刻意坑埋的。思想的土壤中丢失了批判精神的踪影,那么这样的土壤必然是板结的,死寂的,会蜕变成“迟暮”的死灰的,本该有的鲜活、舒展、灵性的萌动、破土而出,就会在衰微的走向上窒息,腐烂在一个民族的泪水里,空留下悲悯的一段历史回声的唏嘘。

    我想,这也是语文教改在现实的、前瞻性忧戚的逼迫中不得不加大力度,把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重要的课标导向的诱因所在。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这方面的导向呢?教师注意在释疑过程中紧扣文本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批判精神的旗旌猎猎作响,使学生受到“邪谟高吸”的感召,受到“颜如舜华”的濡染,从细微的点滴着力,探寻出德育渗透的新途径、新内容。

    我以《墨竹图题诗》的课堂教学作为相关的、具体的的案例,着重陈诉其中两个渗透点的操作。

    《墨竹图题诗》是第八单元的首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岁寒三友”,授课之前应对单元主题作必要的揭示,通常都解为“寒冷年岁时的三位朋友”之类的大意。我在细想之下,觉出了不对。多一点批判性的审视,不仅可以使自身的教学更加严谨,而且还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德育渗透。于是我的课题激趣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方式:(我是这样开课的)岁寒三友是指哪三友?学生都能轻松应答。“竹、松、梅本是三种草木,在古汉语中都被包括在‘艸的泛称里。那么单元主题为什么叫‘岁寒三友而不叫‘岁寒三草木呢?”学生预习的时候都按习惯去想当然,加之缺乏必要的知识,一个个面面相觑。我不怪他们,需要的是借助这种无措来打破学习中的陈规和陋习,要多动脑筋,要有自己的觉察,要敢于“疑义相与析”。我注视着一片的无所适从,“这就要从上古文化‘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说起。同一个老师门下的,称朋;秉性、品性相近的,称友。竹、松、梅都有临寒不惧、经冬不凋的特点,象征着有气节、不畏艰险、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等精神,所以把它们称为——”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岁寒三友”。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边对将要展开的教学加以梳篦,边对下面的情况加以观察,花明欣突然举起手来,用迷惑的眼神说:“刘老师,我买的参考書,还有资料,基本上都是把‘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里的‘一枝一叶直接解释为‘老百姓的一点一滴,整句话译成了“老百姓的一点一滴总是关乎着我的情怀。”这种简单的望文生义是非常牵强附会的,对照古诗及其诗画欣赏,甚至可以说是讲不通的,因为题画诗中的‘萧萧竹——凄风苦雨中听见竹子发出的呜咽声、晃动声和下文中‘绝无风吹雨打之态存在矛盾。那么应该怎样解说才能把这首诗的意思理顺,比较合理地还原出郑板桥的意图呢?”

    我的脑子一热,是呀,这确实问到了点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小心还真不好应付。幸好我在备课时也觉察到了这一疑窦,《教师指导用书》没什么作用,翻了一大摞,还是《清代作品选》和《文艺心理学》给了一些启示。“啊,提得好,特有价值!”我故作意外状,“这个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而且那些编书的人也在打瞌睡,同学们能干呐!”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脸上个个笑嘻嘻的,我用曹刿论战“资在”的“意气”擂响他们带着批判去踢踏,去探究的鼓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不好?”“这还用说……”“嘿嘿,有意思!”有的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沉思了一会儿,袁依蝶撑起她矮小的身子,扶了扶眼睛,“我认为,按郑板桥的初衷,‘一枝一叶就是竹子的眼睛,关注大众的疾苦;就是竹子的耳朵,倾听大众的心声;就是竹子的手脚,抵碰大众的生活。‘一枝一叶是竹子的一部分,所比拟的眼睛、耳朵、手足对应的就是作者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应该把‘一枝一叶直接理解为老百姓的一滴一滴。‘一枝一叶的本质,就是作者延伸向大众的触感、触角。”伍代敏的眼里扑闪着亮光,裹挟拾到了宝贝的语气,“竹叶青翠欲滴,突显他对百姓的特别牵挂,照应了前面“冷雨敲窗,风吹疏竹,箫箫之声让他立即想到人民啼饥号寒的怨声……”伍代敏言犹未尽,徐霞耸动着身子,辫子在她的肩上摇来晃去,迫不急待地高高举起了手,我只好让她发言,“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是以前文‘衙斋卧听到的‘动来对比郑板桥绝不受媚于权贵、同流合污的官员们影响的‘不动,与‘些小吾曹州县吏中的‘些小(少许之意)又相呼应。”有“故事王”之称的钟靖的“心有灵犀”,受到前几位阅读体念的撩拨,不同视角的“一点通”,他黝黑的脸孔露出“烝然罩罩”的自信,“头句实写竹枝竹叶的呜咽声、晃动声,是为后三句的虚写,扩展式抒情作铺垫、埋伏笔的。在此基调上的联想,不仅有民众,也有官场的成分,是以作品的背景烘托《墨竹图》蕴含的爱民如子、坚贞不移的精神特质的匠心独运。”

    “同学们异样的解读精彩极了,你们说了那么多,我这个当老师的嘴巴里再不吐出点什么,就只好搬张凳子到下面去当学生了。”教室里立即哄笑起来。我畅快地总结道:“整合几位同学的灼见,再杂揉进我的体悟,我认为呜咽声、晃动声既饱含枝叶浓墨谈染的艰辛,也饱蘸郑板桥际遇起伏的悲情。在他的感官听觉上,如此比况的艰辛、悲情自然对群众的诉求更贴近、更清晰,才有接着的‘疑是民间疾苦声;在他的精神家园上,《墨竹图》里修竹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更是他为官就要为民,有节气,有骨气,‘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气慨的写照。考究‘一枝一叶总关情所涉诗歌的整体意境和同学们的见解,较准确的含义应是说通过多种途径、各种办法(即作者自喻为竹的枝叶,)一直在触及、了解民情,关心着灾民的境遇。如果把‘一枝一叶作这般颠覆性的诠释,整篇文章内容的连缀便能‘疏其秽,以镇其浮,从而行云流水的畅通、明了,‘卉然兴道而迁义了!”

    这节课围绕教师批判性的开题设疑和学生比照前后文字的感知生疑两个渗透点,在释疑的过程中真实地让学生明白书本上现存的、通用的、人云亦云的说法、译文并不一定是可靠的,合乎情理的,只能照搬照抄的。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批判的精神在潜心会文中裸陈岐见,寻求比较满意的、适度的、逻辑性强的解答。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认识,深入的钻研,是批判精神的基石。混混噩噩的人生,就是雷同的东西太多,奴性的东西太多,僵化的东西太多,跟风的东西太多。课堂教学要尽量把这些东西扔进垃圾桶,在学生的主动中、合作中教师注意拽动起批判精神的犁耙,去翻耕疑团,去掘出、淘捡出新的见地、新的创意,那么我们的教学历程才能勃发一路的生机,我们的德育渗透才能“攀桃李兮不忍別,乐羽雀之群飞”!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