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想象力
周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但是,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多、人生阅历的丰富、实践能力的加强,我们却发现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匮乏,创造力越来越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抓住阅读教学这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本文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一、营造情境,激发想象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高中生习惯于听老师讲,喜欢做笔记,记录老师讲解的所谓标准答案。笔记做得很工整,答题也很规范,但是就是缺少了想象力,往往没有太多的创见,答案限于平庸,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也流于概念化和简单化。在文本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固化或者过多对问题答案的预设,而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以及文本的解读难度,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内涵以及其他可能性。
比如笔者在教学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时,不少学生对于格斯拉的品质似乎并不认可,他们觉得格斯拉确实不是做生意的能手,他的固执与坚持并不能让顾客感受到更加受欢迎的时尚、优越感等等,反而是一些品质不怎样,却迎合时尚潮流和消费口味,并且宣传力度大影响大的所谓名店却让顾客趋之若鹜,这正说明了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对此,我没有进行简单地辩护和批判,而是引导学生去想象:假如你是这样一位顾客,你没什么钱,但是由于工作或者生活需要,常年要穿靴子,这时候你会选择买谁的靴子?大部分学生仔细思考,在这种情境下,更多的认可品质。于是,我接着创设情境,再想一想,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当时社会是那种爱时尚、时髦靴子等级的人多,还是需要实用性强、坚固耐用这一层次的人多?学生很容易得出还是为了工作和生活买靴子的多,而不是仅仅为了时髦。格斯拉的失败不在于其理念的问题,而在于劣质靴子的恶意竞争致使其难以为继,反之这也证明了他品质的珍贵。可以说,这一解读是在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挖掘出来的。
二、对比迁移,强化想象发散性
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偏重强调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不少高中生的思维是单线的、封闭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固定和唯一的。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候,强化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对比迁移,激发学生想象的多维度、发散性。
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时,学生被作者笔下的“拿来”固化了思维,以为只要是“拿来”就是对的,这样就由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在反思阶段,引导学生进行了拓展迁移,引导其发散思维。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字和资料,当学生看到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中国汽车产业的产值、韩剧带来的韩流消费超过百亿,并且中国就是日本动漫和韩流的最大消费者时,他们惊呆了。这时我提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是拿来还是送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鲁迅杂文的写作背景下,我们积贫积弱,送去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在当今相对和平的竞争环境下,一些文化输出,送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财富与资源以及认同度。这样的解读,就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问题认识不应该唯一和固化,而要通过知识迁移来多角度思考。
三、写作训练,引导想象合理性
应该说在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是愿意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但是这种解读更多还是习惯于在老师引导下来思考或者想象,缺乏主动意识;同时,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下,有缺乏认识而导致的思考不合理、想象力偏差的情况。其实,成功在实践,关键在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经常去想象,这样就会不断养成主动想象的习惯,也会不断完善其想象的合理性。
比如笔者在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时,在文本解读完毕后,我就布置了续写训练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按照剧情及相关线索,进行合理想象。有位学生就写得很好,写主人公伤愈后,正好碰到以前一位同学此刻正主动应征入伍,和自己当初一样,这时候两人相遇,主人公的劝解引来同学的误会与愤慨,从而凸显法西斯教育的毒害之深。这样的设计很合理,想象也很到位,再一次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并不弱,关键在引导、关键在训练。
(作者单位: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