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在针灸治疗痹证中的指导作用

赵荣 李捷
关键词:金匮要略;针灸;中风;痹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2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06-0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详细论述了“中风历节”病,其指导思想和方剂至今仍在痹证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营卫俱微”“太阳中湿”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痹证,收获颇丰,兹介绍如下。
1 “营卫俱微”理论对针灸治疗痹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本条指出,因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气不通,卫气不行,营气与卫气微弱,三焦不能推动营卫之气濡养温煦四肢,出现卫表不固,汗出、足肿、胫冷,如外邪入侵,出现发热,则发为历节。吴氏等[1]认为,《金匮要略》中以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风湿痹病是以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感受风寒湿邪是发病的外在因素,其中风寒湿邪伤人,首先犯卫,更因人之正气亏虚,营卫之气更易受损,故风湿痹病发病之时多有营卫失和之证。故临床上应把握营卫失和是风湿痹病发病的主要病因。
1.1 重视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的应用
《素问·痹论篇》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膈。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营气、卫气来源于水谷之气,故欲解决中风历节“营卫俱微”,须从源头做起,即治疗注重培补胃气,取穴可选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具有补益胃气作用的腧穴,同时还可选用任脉上的中脘、上脘、下脘、建里等具有
基金项目: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项目(2012HB034)
健胃消食作用的腧穴,不仅使胃气足,而且促进水谷精微物质的化生,使水谷之气充盛,营卫之气来源充足。时时顾护正气是仲景治疗内伤杂病的重要原则,因此,顾护胃气贯穿于中风历节治疗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发病初期注重培补胃气,后期出现体质量减轻,则培补胃气与健胃消食并重。
1.2 从卫取气
《素问·逆调论篇》云:“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素问·痹论篇》曰:“卫者……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膈。”《灵枢·经脉》有“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难经·七十六难》有“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医学入门》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调和营卫,使卫气发挥固表作用,因卫气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故从卫取气,宜采用多针浅刺的方法。对四肢关节的痹证,可以关节为中心,以阿是穴和局部腧穴为主穴,进行多针浅刺治疗。
2 “太阳中湿”理论对针灸治疗痹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太阳中风为痉病,太阳中湿为湿痹,太阳中热为暍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前一条指出太阳经感受湿邪则发为湿痹,此湿痹应为痹证的代称;后一条指出汗出腠理开,湿邪趁虚而入,发为历节。黄氏等[2]认为,《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的病因认识中,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肝脾肾。
2.1 湿邪致病指导灸法治疗痹证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灸法是一种温热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升阳举陷、扶正祛邪等功效。为祛除湿邪,防止湿邪阻遏气机而损伤阳气,故临床治疗痹证时常采用灸法,目前多用温针灸、温灸器灸、间接灸等方法进行灸疗。
2.2 背部腧穴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博,即疼痛如掣。”指出少阴血不足,风邪偏盛,风血相搏,则中风历节发为疼痛。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太阳为巨阳,行于背部,为外感风邪的屏障,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取太阳经背部腧穴滋养少阴之血,以祛风止痛,有“治风先治血”之意。故临床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风门、肺俞、肝俞、肾俞等腧穴治疗痹证,还可选用督脉上的大椎、陶道、筋缩、命门等腧穴。在痹证稳定期更应注重背部腧穴的应用。
3 小结
痹证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发病因素包括邪盛正虚等多个方面。李氏等[3]认为,《金匮要略》将痹证分为邪实型和正虚型两大类,其中邪实型包括寒湿型、风湿型和热盛型,正虚型包括气虚型、表阳虚、表里阳虚和气血不足。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如寒湿型加用留罐法,风湿型加用闪罐法、热盛型选用速刺法、放血法,正虚型选用各种灸法等。《金匮要略》对风湿类疾病的治疗,初期注重温散宣通以驱其邪,合并病注重标本缓急处理得当,顽痹证注意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总之,针灸治疗痹证时,初发期应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合并病则标本兼治,顽痹证采用走罐、刺络放血等通络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德鸿,谢志军,汪梅娇,等.《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241-242.
[2] 黄琰.《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3(10):122-124.
[3] 李倩,张琦.《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24(2):122-123.
(收稿日期:2014-08-10;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