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陈兴国
[摘? 要] 思维导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凸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与画法,缕清学生的思路,归纳知识点,拓展思维,更好地记忆初中数学定理与公式,理解各个知识点. 基于此,文章举例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初中数学;运用分析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些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成功地串联在一起.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梳理知识,使其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能够促成初中生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课前预习
在组织初中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思维导图可以推进旧知的迁移以及新知的生成.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大量的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所以对他们的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而思维导图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组织能力以及促进记忆能力,刚好能够与这一教学需求相吻合.
例如,在预习“相似三角形”时,学生可以自主关联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全等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导出旧知,还能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以类比的方式对比新知,找到其中的共性和区别,自主梳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判定定理等;再加上课堂中教师的详细讲解,必然能够对知识形成更深层面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便能够在获取三角形新知的过程中,亲历完整的思考分析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以上案例可见,绘制思维导图来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就是要遵循简单、基本的自然规则,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创建从中心发散出来的层级结构,从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连接起来,以达成知识点的条理化、系统化.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课中学习
1.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自主学习
问题如同一滴水滴到海洋中,看似不起眼,但是只要滴落就能荡起一圈涟漪,能够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适度扩大问题的波动范围,加强数学思维方面的培育,这样学生便能够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才能够自主总结数学规律.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归还给学生,由学生展开自主有序的探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触及数学知识脉络,还能就此建立导图框架.
例如,在教學“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为了易于学生理解,可就此引入转化的思想,这样就可以对多边形进行分解,抽象成为三角形. 课堂上,笔者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在我们的生活中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图形,如四边形,你知道用怎样的方法才能知道它的内角和吗?是不是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获取方式相同呢?如果是五边形、六边形,又该怎么办?”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于四边形,就此展开思维导图的引导,而学生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自主发现不同的探索方法,可以借助量角器,也可以借助三角形拼接,由此顺利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接下来,笔者完全放手由学生展开动手操作,以图形拼接的方式自主探究五边形以及六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然后完善思维导图的设计. 学生在探索以及对比分析之后,自主提炼出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顺利完成了思维导图.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解锁导图,强化了数学思考.
2.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合作学习
提出合作方式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则明确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了实效. 可见,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可以基于合作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拓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判定原则,还要求能够利用这些原则证明三角形是否全等. 鉴于此,笔者根据学情对小组进行了合理分配,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和探究,针对全等三角形的案例展开分析和解读,自主提炼出其中的规律,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设计和制作. 小组得到任务之后,先与同组成员展开探讨,发现其中存在的共同点,自主熟悉“边角边”的判定方法,之后又基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延伸导图分支,详细地罗列不同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自主习得了判定全等三角形的不同方法,也了解了相应的符号表达,还能够运用判定条件展开合理的推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能. 在完成班级汇报之后,学生再一次对导图进行补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了知识系统的架构.
运用思维导图,推进课后延伸
1.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课后总结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和限定条件进行总结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因此,为指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行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制作思维导图,以引导学生借助导图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总结,从而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完成“分式”的教学之后,可以基于“分式”这一中心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以“分式”为核心进行发散,包含概念、性质以及运算三个不同的分支. 针对“性质”这一分支,还可以继续延伸,其中包含基本性质以及变号法则这两个关键知识点. 就这样,学生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再一次回顾课堂所学,从而加深印象,不仅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知识水平,实现高效的记忆.
2.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课后探索
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聆听以及观察等渠道,还需要结合动手实践探究. 这一探究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经验完整地呈现于思维导图之中,还能够从中习得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 当然,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展开专项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不仅要了解因式分解的内容,还要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塑造逆向推理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丰富的实践训练,而学生也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了解分解的内容,准确把握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聚焦练习中的错误,还对此进行梳理和汇总,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这是学生的薄弱之处,需要对此展开专项指导;还可以以此为基础重新设计练习方案,帮助学生加快掌握知识的步伐. 可见,教师以学生的探究实践为基础,组织思维导图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也能真正实现无差别教学.
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于生活素材、教学问题,还包括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实践等诸多方面;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原动力,还有效地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展现了思维导图的应用前景,还就此打造了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