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撑起语文课堂的天空

    徐一波

    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该怎样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笔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思考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挥、领悟、积累,真正地撑起语文课堂的天空。

    一、给每一个学生表现机会

    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可以说,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学习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

    1.给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机会。性格内向的学生普遍不爱表现 ,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没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调动内向学生进行发言。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为本课设计一个自认为合理的结尾。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这时一向胆小腼腆、对语文缺乏自信的一名女同学,也站起来红着脸说:“老师,我也想说!”我微笑着向她点头。她说:“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把说真话的人都抓了起来,又把两个骗子请回来,让他俩教好多的徒弟,并日夜赶织这种神奇的布,制成无数的新衣,然后命令全国的百姓都穿上了这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国家称为‘无耻国。”顿时,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偶尔一次大胆的创造性的发言,可能在她的学习生涯中就是一个转折点。

    2.给学困生表现机会。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发言,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大。当他们拥有过成功的机会,就能逐渐增强自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住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展示自我。同时,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以表扬、肯定,不要讽刺、挖苦,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有错误,也要鼓励他们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世界,变得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先有兴趣,后有热情。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1.创设情感氛围。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然、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融洽的感情氛围,以引导学生热情学习,引起师生间的共鸣。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学习中,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性格内向的那位同学也大着胆子要发言,可以说,教师的微笑与鼓励,给了性格内向的她以极大的勇气和机会。

    2.创设动手氛围。教学中教师亦须引导学生动手,通过亲自动手,增强乐趣,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比如《卧看牵牛织女星》,对于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通过读很难掌握,如果采用边读边画的形式,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3.创设质疑氛围。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有: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如笔者在教学《雁门太守行》一诗时,当同学们理解了诗的内容品味了精彩诗句后,我让学生质疑。一位同学提出:“第1、2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按理应接着写狂雨骤至,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否矛盾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学生质疑,进而把问题引向纵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4.创设体验氛围。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示独特情感体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猫》这篇文章时,对课文的主题人们一直意见不一。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主题这个角度上做一点文学欣赏,谈谈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位学生的见解就很有新意:“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他的见解与传统的认识迥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三、把学生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开展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新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把学生领进问题空间,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扣紧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就可紧扣“闻一多在各方面是如何说和做的?”来具体设计问题。

    2.设计探索性问题。探索性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要产生火花。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在教学《散步》时,老师提出:“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可否调换?”就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已见,探讨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兴趣浓厚。

    3.设计生成问题的问题。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设计能生成问题的问题。如在《孙权劝学》教学中,在内容上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最主要的人物是谁?这样提问,引出了学生更多的问题,有个学生思考出三个问题:另两人起何作用?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吕蒙与仲永有何异?最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适合口味的课文就喜欢,不感兴趣的就厌烦,为什么最爱静的学生到了运动场上就生龙活虎呢?为什么“最笨”的学生在联欢会上最活跃呢?这不能不说是活动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设计个体或群体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从个体活动看,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第一,要开展课堂小活动,如绘画、小制作等,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绘出文中景物;第二,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读书、看法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等方法,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群体活动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等。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笔者自始至终在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学生默读解决字词、了解作者、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即书让学生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理清小说的情节,即看法让学生讲;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理解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即难点让学生议;学生自由发言,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小说的主题,即看法让学生讲;学生总结阅读小说的一般性的方法,即知识规律让学生找。

    五、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在课堂上,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合作学习前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会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地讨论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2.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老师的一个有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你们认为本文的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们?为什么?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便阅读思考探究,最后得出四个答案。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答案只能是由教师交给学生。

    3.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少有空闲,创设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时时有事做。比如在《孙权劝学》中,应自始至终在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如书让学生读、翻译让学生自己完成、难点让学生自己解决、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自己组织等。

    六、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谈感受和体验。

    2.引导学生对文本富有个性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同一个问题,由于个性特点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中,笔者问:“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认为‘飞渡反映了什么精神?应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这一提问有7名同学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回答。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种思想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新的时代,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新的理念和策略,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活,才能真,才能美,学生才能有更高的语文素养。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极限的,不要事事包办,不要老把学生当孩子,要大胆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撑起语文课堂的天空——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天空。

    (作者单位:临沂市罗庄区教学研究室)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