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中国梦 致力于环境生态建设

张旭
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平台之一,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面向国家环境生态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热点,以流域和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形成了水环境过程及效应、水生态过程及效应、城市生态模拟与调控、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为主体的四大研究方向。
杨志峰教授就是该学科的领头人。1989年他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1990年到北京大学做博士后,1992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任客座研究员,199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他还有一连串傲人的头衔: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湿地“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ISEIS)生态信息分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ISAER)亚太地区总负责人,国际河流科学学会(ISRS) 亚洲区召集人等。
杨志峰获得的奖项也不胜枚举,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金牛奖(2004),独立获奖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第一获奖人;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第一获奖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独立获奖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第一获奖人等。
心系水生态文明
2013年1月,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发文要求大力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基于鲜明的政策效应和水生态文明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水生态文明研究。
在水生态文明研究的领域内,杨志峰走在了前列,他说:“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这句话既体现了他对党的一颗赤诚之心,也表明了他对我国水生态安全的热爱与责任。
杨志峰教授针对我国水生态安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心系中国梦,长期致力于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他完成了一系列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的成果。
因生态需水长期被生产和生活挤占,引发了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杨志峰教授建立了生态需水理论和方法体系,研发了系列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技术,并为我国重大工程规划提供借鉴与应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水资源保障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志峰因此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该项目属环境生态保护技术领域,主要以流域生态系统与水资源关系为核心内容,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紧紧抓住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与水文的相互关联,河道内与河道外的相互关联,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相互关联,建立了生态环境需水阈值理论,提出了生态环境需水标准的确定方法、分区分类以及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技术,构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及生态环境需水等要素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例如:成果应用于第二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7大流域和各省生态需水计算,该规划2010年获国务院批复,生态需水相关内容在批复中得到充分肯定,并为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提供支持。
针对河道、河口、湖库、沼泽等组成的湿地系统面临联通不畅、功能下降和面积萎缩等环境生态问题,杨志峰教授系统开展了湿地系统调控研究,推动了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发展,并应用于我国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规划或方案设计。2008年,他主持完成了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制定河口等重要湿地生态需水配置方案和重点水库生态调度方案,成果纳入《辽河流域综合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复,批复中明确了河湖湿地生态需水保障和实施生态调度的要求。
治理“城市病”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我国因为高速城市化,引发了河湖污染等“城市病”。杨志峰教授将生态需水理论引入城市水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城市河湖健康评价方法及多目标修复模式,创建了“健康评价-过程模拟-系统调控”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安全调控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多个城市生态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设计。在2000年~2002年,杨志峰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城市生态规划,成为广州市十年来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他还指导了“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实施,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杨志峰教授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的同时,牵头创建了以“水”为特色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及环境学院,并且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授权学科。
倾情生态设计 心系碧水蓝天
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过去的历史相比,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还未得到完全彻底的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还不能适应全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转变的趋势,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期盼,仍然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二是区域功能定位不准确,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是部分企业整体水平仍滞后,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四是开发开采不规范,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五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滞生态环境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心系中国梦 致力于环境生态建设》正是杨志峰教授参加“心桥工程”的项目标题。该项目对我国重大工程、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生态保护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完成的《松花江、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促进了扎龙、莫莫格等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应用于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或部门正式批复;跟踪指导黄河三角洲15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恢复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此几乎绝迹,恢复后大量出现,生态效益明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
杨志峰教授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总要求,致力于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努力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这样的成就的基础上,他仍然坚持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他说:“今后,我将继续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方向上进行生态教育、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为我国水生态安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