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五年制高职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靖文

    [摘 要] 案例记述了一位高职女学生的人际适应不良问题及咨询的过程。咨询师通过资料搜集和进行鉴别诊断,分析了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咨询方案,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求助者發现并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引导求助者以积极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求助者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症状得到了改善。

    [关 键 词] 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64-02

    一、一般资料

    马某,女,18岁,汉族,高职三年级寄宿生。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家族无精神病史。求助者小时候生长在城市,家庭条件较好,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被家人宠爱,本人自尊心较强,学习用功,成绩较好,特爱面子。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1.主诉:因宿舍间人际冲突导致焦躁,郁闷,情绪不稳,已持续一个月。

    2.来访者陈述:我晚间提醒舍友别玩手机,因为影响到我休息了,可能我的说话方式有点冲了,对方就对我大发脾气因此和我冷战。我们之前是很好的朋友,我想不通自己只是提醒了她一句,她为什么为此对我大发雷霆,难道以前我对她的好她全都不记得了吗?真是太让人寒心了!有人烦我我就想骂人,白天基本都待在教室,不愿意回宿舍,晚上睡觉也不安稳,十分难受,您说我该怎么办啊?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齐,言行举止得体,但愁容满面。对话时,思维清晰,语速偏快,但多次提到自己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这么对自己,心情烦闷。

    2.班主任和教师反馈:该生平时乐观开朗,严于律己,在班级没有任何违纪行为,但最近与同宿舍同学有些矛盾,情绪不太稳定,学习效率下降。

    3.宿舍同学反馈:马某平时一向和洪某走的很近,有说有笑,但因为一次小冲突两人都彼此不说话了,马某近一个月以来情绪低落,宿舍气氛变得沉闷。

    4.父母反馈:马某以往平时周末很少回家,但最近总闹着回家,说是和同学闹矛盾了,情绪很不好。

    四、评估和诊断

    (一)整理分析相关资料

    1.求助者衣着整齐、举止适度、无重大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医院体检报告正常。

    2.SAS测试:标准分59分,轻度焦虑症状。

    SDS测试:标准分57分,轻度抑郁症状。

    3.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表现为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睡眠欠佳,影响了学习效率。但该求助者人格无异常,思维合乎逻辑,引发该求助者问题的心理原因是求助者在处理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时,存在错误认知,对他人有绝对化要求,内心冲突引发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问题。

    (二)初步诊断及依据

    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该求助者由宿舍不良人际关系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表现为焦虑、烦躁、睡眠不好。(2)不良情绪持续1个多月,持续时间较短。(3)不良情绪反应尚在理智控制之下,基本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只是效率有所下降。(4)反应强度不强烈,反应也局限于人际关系处理,没有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该求助者身体健康,医院体检报告显示正常,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疾病。

    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本人对症状有自知力、能够主动寻求帮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可以排除精神病。

    3.与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但症状较轻,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月左右。心理冲突来源于现实的刺激,未变形。故可以排除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引起求助者痛苦的现实刺激是不强烈的、对其无重大威胁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痛苦情绪持续不满2个月,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但不严重,引起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未泛化,始终只针对宿舍同学,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病因分析

    1.生物因素:女,18岁,青春期。

    2.社会因素:(1)负性生活事件:一个月前与室友发生口角冲突。(2)生存环境:独生女,从小到大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3)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过度宠爱,对其期望高。

    3.心理因素:(1)存在错误认知:对同学关系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回报。(2)情绪方面:受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困扰而无法自行排解。(3)行为模式: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冲突,不知所措。(4)人格:好强,对自己要求较严,对他人的要求以自己为标准,追求完美,敏感。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共同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1)帮助其发现并纠正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必须对自己好。(2)改善当前的不良情绪状况。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提高求助者自我调适、自我分析的能力,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把咨询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求助者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成长,进一步完善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

    家艾利斯创立,该疗法的理论核心为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合理情绪疗法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这种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们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三)咨询时间及次数:每周二次,每次50分钟,共10次

    (四)咨询地点:某心理咨询機构咨询室

    (五)咨询费用:200元/次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1.建立咨访关系及诊断(2次)。

    2.领悟(2次)。

    3.修通(4次)。

    4.再教育(2次)。

    (二)咨询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和诊断

    (1)咨询任务:建立并加深咨询关系,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帮助求助者初步缓解不良情绪,实施方案;咨询师帮求助者发现并认识自己的不良认知并对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

    (2)咨询方法:会谈法、测验法。

    (3)咨询过程:咨询师向求助者作自我介绍,求助者填写咨询记录表,接着,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保密原则。在咨询开始的时候,热情相待、充分尊重求助者,认真倾听,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求助者,适当采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再通过理解、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完成SDS、SAS测验;介绍艾利斯ABC理论,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约定下一阶段的会谈。

    2.领悟

    (1)咨询任务:咨询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求助者自己领悟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帮助求助者明确A、B、C之间正确的因果关系。让求助者明白他们自己应该对其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任。

    (2)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3)咨询过程:本阶段通过2次咨询,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使自己产生负性情绪的诱发事件A(和室友发生口角冲突),分析挖掘求助者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B(我对她好,她也一定要对我好),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探讨这些信念B与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C(焦虑、郁闷、苦恼)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不良情绪体验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B。帮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

    3.修通

    (1)咨询任务:这是合理情绪疗法最主要的阶段,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本案例主要使用苏格拉底产婆式辩论术和“黄金规则”以及“反黄金规则”),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3)咨询过程:本阶段共进行了4次咨询,分别对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修通。首先反馈了上一阶段的家庭作业并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她的不合理信念。接着,咨询师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法通过三段式推论引导求助者自己推理最终发现谬误。如,针对求助者所持有的绝对化要求类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直接

    提出:“按你所说,你说得对,别人就必须听你的话吗?”通过辩论使求助者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这是正常现象。随后继续通过介绍“黄金规则”以及“反黄金规则”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4.再教育阶段

    让求助者回顾整个咨询情况,肯定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的积极改变。鼓励其今后能主动识别即将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最终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指导求助者在以后学会利用放松训练、合理宣泄、转移情景等科学方法使自己调适不良的情绪体验以及社交技能训练以提高求助者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能力。经过双方同意,咨询关系结束,但要继续巩固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

    本阶段助者精神状态比较放松,观念有所改变,咨询有了一定的效果。咨询师指导求助者学会调控期望值,包括对他人和自己。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家庭背景,相互之间个性差异也很大,每个人的交往活动都可能不同于他人,因此对别人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苛求别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学会交友“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同时也要学会调整心态,改变思维模式,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通过咨询,求助者不良症状得到了较大改善,能够接受人际关系中的事实,知道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尽量化解矛盾。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与舍友的关系也就缓和了。

    (二)咨询师评估

    求助者的情绪症状消失,基本学会用合理的认知方式来看待人际关系,咨询目标基本实现。

    (三)周围人士评估

    班主任反映求助者在校状态有所改善,学习积极主动;宿舍同学反映求助者遇事也不太冲动了,又会跟大家谈天说地了,宿舍氛围变轻松了;母亲反映孩子最近又回到了曾经活泼开朗的

    状态了。

    (四)心理测验评估

    咨询后SAS:48分,SDS:50分,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九、总结

    在心理咨询中,求助者的悟性和配合度非常重要,咨询师找准不合理信念并引导求助者与其辩论很关键,灵活运用咨询技

    术对调动求助者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名族出版社,2015-07.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三级)[M].北京:名族出版社,2015-0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