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增强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小组讨论存在诸多问题,如无序、参与率低下、无效、浅层次化、单向交流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小组合作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如形成适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明确合理的小组讨论实施环节,总结纯熟的小组讨论实施技巧。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讨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51-02

    引 言

    在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和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1]。学生可以在互动中体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课堂中的合作交流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具体来讲,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小组讨论,但是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下、组织效率低、浅层次化、单向交流化,以及教师课堂组织无序化、小组讨论大多围绕数学试题的解决,使数学课堂强化了“学习即解题”认识误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被学生的浅层次讨论、讲题一带而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得出最后结论的过程、体悟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削弱了,甚至已经没有了。

    正是因为小组合作中的小组讨论有效性不够,所以本文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侧重研究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对数学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高中数学课堂增强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1.形成适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科学分组。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有小组学习、分组训练、质量评价、检查等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每个小组4~6人,让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并且互相帮助。分组要按照组内差异、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的性别比例、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合理搭配。

    (2)合理分工。要想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教师需要做好合理分工,每组要选一名有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分工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不同、组内学生个性及成绩差异等进行,也可以由每个小组的组员自行协商。每个小组在参与班级交流活动时,要有发言人、记录员。在每一次讨论之前,小组成员先进行独立思考,记录下各自的想法,之后每位组员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再进行小组内讨论,最后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记录员整理汇总。这样,小组每位成员人都有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3)提前布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备课环节,教师除了对教学活动进行充分备课外,还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提前布局。教学重点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带动全员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优秀学生发散思维,实现思维突破,进而影响中等生的思维成长。另外,教学环节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等,都需要教师提前思考和布局,这样才能达到对课堂的有效掌握[2]。

    (4)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一大因素是学生的参与度。一个好的讨论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讨论点呢?精心设计讨论点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从知识节点提炼讨论问题,拓展思维宽度。例如,在教学“圆锥曲线”这一章时,在学生学习完椭圆、双曲线内容后,教师可以由抛物线的定义设问引出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其次,由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增长学生的见识。例如,在“二分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索检”技术的介绍,引出学生对二分法特点的讨论,使学生深层次理解二分法的原理。

    最后,由具体知识点的探究引导学生提出讨论点,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探究“过两圆交点的圆系方程”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利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后,可以继续提问“我们还能不能找到更加方便快捷的解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新的解题方法。

    (5)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敏锐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思维碰撞的讨论,或者在学生认知出现差错时展开讨论,可以展开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互相讨论,也可以与教师展开交流讨论。

    (6)优化评价。要想小组合作持续进行,教师就必须做好及时的评价工作。评价包括反馈小组情况、激励小组成员取得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来自想得到承认和认可,这是他们学习路上十分重要的动力。在小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采用小组总体评价与组员单个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要侧重于小组总体的评价[3]。

    2.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1)小组内建立帮扶机制。教师要明确帮扶对象与帮扶主题,利用每一次课堂中帮扶对象的良好表现进行小组积分。虽然出现了小范围内的不公平,但从实践来看,对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有着明显的作用,且对内向学生突破自我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2)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制,各组之间错位进行积分登记,每周一次小汇总,期中、期末考试后根据得分进行荣誉称号的授予。

    (3)师生间引入导师制。在课余时间,每周每个小组联合解决一个问题,问题来源于小组内成员的课外拓展题、年级培优班试题;进入高二下学期,可以统一安排高考真题。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导师(科任教师,也可以是年级的数学教师)指导解决。

    (4)教师引入激励机制。统计每个小组当月所得积分,每月进行一次积分兑换,兑换物以精神物品为主、实物为辅,由学生提出申请并审核通过。兑换物是以组为单位的,组长再根据组员的表现进行支配,这样有利于促使每位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3.明确合理的小组讨论实施环节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之初,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质量。

    (2)预留时间,充分思考。提出问题后,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独自准备发言内容,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要讨论的题目撰写明确的发言提纲。经过这样的准备,学生在参与小組讨论时就会有话可说。教师也要反思:如果学生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他们怎么可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3)仔细倾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究性。教师在提出相关问题后,可以变换角色,充当听众,将课堂讨论留给学生,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认真做好讨论笔记,必要时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做一些指导。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课堂小组讨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做好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分析这次小组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了学生什么能力、用到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了什么新观点、还存在什么新问题。当然,在小组讨论中,有些问题并没有确定的结果,如一些开放性问题;有的讨论甚至没有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问题本身存在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特别是对一些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必须阐明自己的看法。

    4.总结纯熟的小组讨论实施技巧

    (1)课堂内外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数学讨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最能绽放数学的美感。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能更深入地接触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小组讨论后教师的评价要富有情感。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区别对待,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数学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而教师要相信学生,用心耕耘,静待花开。

    (3)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思维碰撞。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包容学生的错误,要呵护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引导,但是不能粗暴打断,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思维的尊重[4]。

    (4)小组讨论的方向要稳定。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出现大偏差时,教师要介入并加以引导,争取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研究效果

    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频繁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学困生在小组内成员的带动下,学习成绩逐步提高,特别是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信心也在不断增强。通过不断地改进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和策略,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测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上。目前,笔者所教班级的数学学习氛围日渐浓厚。

    结 语

    本文对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践检验,得到了一些较为满意结论,但仍然有一些工作需要进行。对教师而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才能趋于成熟。小组讨论模式下的课堂开放度很大,学生的思维发散,容易出现时间上把控不当、讨论偏离预定方向等问题,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张春莉.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1):51-55.

    陈惠芳.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70-72.

    陈树洪,吕红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59-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教师个人立项课题“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G-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志武(1984.1—),男,湖南邵阳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桂林市优秀中学数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