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李清照词的意境美

    秦 洁

    【摘要】李清照的词往往通过白描手法,描绘出细腻感人的意境,既能让人从文字中体会到词的魅力,又能从文字表达的意境中让读者爱她所爱,恨她所恨,进入到她的境界中去。

    【关键词】词;李清照;意境美

    李清照是我国封建历史长河中最杰出的一位女词人,是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颇具影响的大词家之一。她生长在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的宋代,能在某一方面自成一家已是极不容易的了,更何况她比一些词人更大胆、更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明人杨慎就说过:“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她的词,从内容和背景来看,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她比许多花间词人更胜一筹的关键。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来看,她的词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富于音韵美;往往通过白描手法,描绘出细腻感人的意境,既能让人从文字上体会到词的魅力,又能从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中让读者爱她所爱,恨她所恨,进入到她的境界中去。她在词中所表现的欢乐之情、相思之苦、离别之愁、孤独之悲,都能让读者如亲身经历过一般。她笔下无邪的少女,惹人喜爱;幽闺的少妇,惹人怜爱;凄苦的老人,让人怜悯。虽然在她的词中,并没有刻画出少女、少妇与老人的具体形象,但读者在品味时无不感觉到这些人物的存在。总之,她的词化用前人一句话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幅词情与画意的绝妙组合体。下面我们试就她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的词来分析一下。

    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中,靠描绘意境来表现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表现得较明显。据元人伊士珍记载,李清照婚后不久,其夫赵明诚外出游学,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又有史书记载,婚后李清照夫妻二人生活富足,感情甚笃,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如爱填词、爱金石学等,使两人在志趣上更接近了一步。因此,丈夫的外出游学,让词人苦恼不已,更恼人的是那挥之不去的相思。这首词在上片写了独自在家急盼丈夫书信到来的情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月满西楼”四字含蓄地表现昼夜盼望丈夫回归的心情。月夜正是人们团圆赏月、逍遥怡然的时候,而此时,词人正一人独处,在当年充满着丈夫欢声笑语的小楼上,回忆过去,更加怀念丈夫,虽形影相吊,但精神有所寄托,而不觉空虚。这仿佛让我们看到:“在一片洒满月光的小阁楼上,一位盛妆的少妇,在月光的笼罩下,极目远眺,久久不倦……”

    而下片则主要写了夫妻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者一任相思之情折磨着自己,同时也痴信远方的丈夫也在想念着自己。作者用了两个“自”字,责备花不解语,水不懂情,更烘托了自己的痴心,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则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那欲罢不能的相思。这又让我们仿佛看到月光下的少妇,平日总爱重游和丈夫共游过的花前、水边,但水与花毕竟不懂人事,作者又无可奈何地低声叹息着,走了回来。这些都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白描画,语言虽不事雕琢,但清新、准确而流畅,让这个美丽痴情的少妇活生生地站在人们眼前。

    除前期作品外,李清照晚年作品也注重意境的描绘。南渡后,与她琴瑟和鸣的丈夫不幸去逝,她自己又历经战乱,饱受国破家亡之恨、颠沛流离之苦,往日的富足与欢乐离她而去。她茫然无所依,心中充满无限哀愁,也正因为这样,她的作品远离往日的欢声笑语、鲜花美酒,她本人对社会、对现实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活环境变化了,写作内容变化了,表现手法也变得更加成熟。如她晚年名作《声声慢》便是一个代表,这首词一开始,便连用十四个叠声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艺术形式上看,连用十四个叠字,让人难以企及。明人陆元龙说她:“连下叠字无迹能手”。今人故云翼先生评道:“李清照开头的叠字,其运辞之技巧,描写之真切,已经极艺术之能事了。”这一连串的叠声字,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既有写人的画面,又有写景的画面。“寻寻觅觅”主要写老妇的神态动作,她仿佛心有所失,想把它找回来,但寻觅了很久也不知要找什么,只感觉环境“冷冷清清”,这更增添内心的“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孤苦地在秋风秋雨中挣扎,忍受着煎熬,含着眼泪把苦楚往肚里咽的那种一字一泪的沉重叹息。言近旨远,浅而不俗,于平实中见奇丽。让人先由情入景,又由景生情,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把凄苦冷清的气氛更加深了一层;让人一咏三叹,悲凉之情油然而生,转而锥心透骨,也为全词奠下孤寂、悲凉的基词。

    再往后,作者写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转用视觉来写景状物的。又到雁群过往的时候了,过去,大雁是给她带来希望和喜悦的使者;而现在,睹物思人,不仅没有一点儿喜悦之情,反而使自己黯然惊心,升起的是国破之恨,家亡之痛,写出作者“痛定思痛”之悲凉晚境。到后半部,作者又写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打梧桐,本是极平常之事,可经作者赋予它们感情后,就使它们变得有极其深刻的内容和人情味。首先,作者借用听觉,让人感受到秋雨打梧桐的点滴声,淅淅沥沥,若有似无,如泣如诉。在此作者虽未发一点感叹,但她所刻画的这一幅秋风秋雨图自然让人愁情满怀,牵动着每位读者的情绪。到最后,所有悲苦凝成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包含了离乱之愁、家愁与国愁,愁不尽,恨不休,言已尽而意无穷,只能用一句无奈的低叹来表达自己想说的千言万语。在这整首词中,作者用笔似漫不经心,实际每一个字,每一个画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者能从作者刻画的人物本身、人物所处环境、人物的视觉、听觉全方位地感受到词人的悲凉、凄苦与绝望的心理。

    这正是李清照的匠心独具,她不求词藻华丽,对一件事或一段情,寥寥几笔,便已勾勒出一幅传神之作,让人从这一幅幅画面中,去体味她的苦乐人生、家愁国恨,从而感受到词的无穷魅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